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国与国之间则表现为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即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较为明显的上升,是本国货币对内价值不断贬值的过程。因此,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本论文是一项对汇率变动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的研究,即对“汇率传递效应”( exchange ratepass-through effect)的研究,它通常是指名义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品的进出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近几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际上,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美国次贷危机、越南金融危机、全球性流动性泛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失衡等经济现象逐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关注和困惑。面对不断升高的通胀水平,许多国家的政策当局采用本币升值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
在我国国内,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出现高对外依存度与输入型通货膨胀、持续性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大等现象。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政策当局采取了紧缩性的政策措施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对冲流动性、信贷额度控制、放松外汇流出管制、汇率升值等,以达到对冲过多流动性、减少贸易顺差、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由于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程度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采用汇率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并且近二十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事实证明,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在逐渐减小。因此,汇率变动是否对通货膨胀存在抑制作用,如果存在,其影响渠道、影响效应大小以及影响这种效应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热钱流入对汇率传递效应有何影响,都成为学界、业界和政界争议和关注的焦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论文的逻辑推理采用了主线和次主线。逻辑主线:首先提出汇率传递效应的三条影响渠道,然后构建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模型,论证影响渠道的存在性,最后检验中国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汇率传递效应趋于强化的原因予以解释。逻辑次主线:首先在汇率传递效应中提出货币渠道,然后构建理论模型重点分析热钱效应,最后在实证检验中讨论热钱因素的影响程度。
论文结构和内容为:
第1章为导论,介绍论文的国际和国内研究背景,指出国内外学者对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分析传导机制时,仅考虑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机制,没有从货币层面进行论证分析;二是在分析汇率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在分析方法上绝大多数文献仅局限于计量分析,建立数理模型论证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文献非常少,而在数理模型中考虑热钱流入冲击的文献几乎没有。
第2章介绍汇率传递效应的传导渠道及其影响因素。汇率变动通过直接、间接和货币三条渠道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其中前两条渠道为实体经济渠道,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货币渠道。渠道传导顺畅与否决定了汇率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胀以及这一效应的强弱程度。在传递效应的影响因素中,重点分析了通货膨胀环境对传递效应大小的影响。
第3章为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模型。模型结构分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在模型中考虑外汇市场的微观投资者结构,把外汇交易投资者区分为基础价值投资者和技术分析投资者两类,构建了汇率和通货膨胀动态系统,并分析动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个框架内,重点分析了热钱效应的比较静态和动态调整过程。
第4章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整理归纳。结果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汇率贬值能助推物价水平的提高,升值能抑制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对各种物价指数的影响程度,存在沿着价格链条逐步递减的现象。汇率传递效应大小与一国通货膨胀程度正相关,通货膨胀水平越高,汇率传递效应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实行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弱化汇率传递效应。
第5章是对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检验。针对目前对人民币升值能否降低通胀压力的争论,总结出分歧点主要体现在间接渠道(人民币升值是否能降低出口,缩减贸易顺差)和货币渠道(人民币升值是否能降低货币供应增速)。对我国2005年7月至2008年4月的实证检验证明,间接渠道在我国是起作用的,但从弹性系数大小来看,汇率影响力最小,外需和通货膨胀水平是影响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综合三条渠道对通胀影响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汇率传递效应在长期内显著存在,短期内效应较小,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长短期抑制作用正趋于强化。按照总规模和分渠道规模估算的我国现有热钱规模在5500亿美元左右。贸易渠道是目前国外热钱的主要流入通道。热钱流入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了汇率传递效应程度的大小。
第6章重点分析2005年以来汇率传递效应强化的原因。通过对我国2005年至今、1988年、1993-1994年通胀成因的比较发现,1993年通货膨胀和1988年的原因大致相同: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的总需求拉动;二是收入分配和价格体制改革;三是成本推动因素。但2005年以来本轮通胀的成因,明显增加了国际因素的影响。正是本轮通胀成因中国际通胀大环境的影响,使汇率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强化,具体原因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处于高通货膨胀环境中,增加了中国进口品到岸价格;二是初级产品价值在进口产品中比重提高;三是我国本身的高通货膨胀环境;四是汇率变动正成为调整我国市场不均衡的重要渠道。
论文主要理论贡献:
本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汇率传递效应中的货币渠道,并构建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其中重点分析了热钱效应的比较静态和动态调整机制。
论文主要创新点:
(1)创造性地提出了汇率传递效应中的货币渠道
(2)构建汇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两者关系
(3)重点分析了热钱效应的比较静态和动态调整机制
(4)首次解释并分析2005年以来中国汇率传递效应不断强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