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抗侵蚀能力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p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来看,土壤侵蚀现状研究是研究水土流失的一个重点方面,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在2008年~2009年之间通过径流小区的方法,测试出重庆市南川区石庆村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6个测试点的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指标——土壤侵蚀模数。测试结果表明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和土壤侵蚀模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具体结论如下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肥力差异较大。氮磷钾三种主要的营养元素的排序都不同,但是都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1)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六个径流池中淤泥的土壤氮素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和水解氮的含量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全氮含量高的测试点,水解氮的含量必然也比较高。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和水解氮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为:耕地>林地>园地>坡耕地>荒草地>金银花地。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有很大的一致性。(2)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六个径流池中淤泥的土壤磷素含量较高。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的相关性不高。也就是说全氮含量高的测试点,速效磷的含量不一定高。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全磷含量高到低排列为:金银花地>荒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坡耕地。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速效磷含量高到低排列为:林地>荒草地>园地>耕地>金银花地>坡耕地。土壤磷素和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一般,没有氮素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高。(3)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钾素,研究区所有测试点的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0.52 g.kg-1,研究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速效钾含量高到低排列为:金银花地>园地>荒草地>林地>耕地>坡耕地。速效钾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着一定程度上说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对于土壤钾素来说基本没有影响。利用方式一致的自然地块土壤侵蚀模数小于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说明岩溶槽谷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对土壤流失本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采取了简单工程措施(在自然地块中间利用干砌块石挡土)自然地块土壤侵蚀模数比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和自然地块土壤侵蚀模数分别减少了64.19%和59.01%,说明在岩溶槽谷区利用自然地块进行生产时,根据其地形辅以简单的工程措施,就能起到较好的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坡改梯径流小区土壤侵蚀模数比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84.40%,说明在岩溶槽谷区适宜的区域进行坡改梯工程,能起到较好的防止土壤流失的效果,且随年限的增加,效果越来越好。金银花径流小区土壤侵蚀模数比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94.42%,说明岩溶槽谷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是坡耕地种植结构的调整,且随年限的增加,生态效益会越来越好。
其他文献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所以,农用地质量的分等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梅雨量的多寡可决定水库蓄水量的多少,而有助于判定人工增雨作业时机这一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具有明确的气候背景的义乌市梅雨量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以相同的预报因子所
旅游业正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酒店、旅行社、景区点等与旅游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旅游企业布局无疑会受到空间位置和场所的影响。分析旅游企业宏观空间组织状况,了解旅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由于多年冻土而形成的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之人为人工疏干、利用不当等因素处在不断退化,面积在不断缩小。笔者通过对青藏高原红原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浪潮的来临,矢量空间数据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被广泛应用于测绘与卫星导航、国土资源管理、城乡规划与建设、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矢量空间数据
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硬件性能的提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正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颗新星。随着LBS服务
选择海南岛占地面积广、发育典型的砖红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海南岛63个砖红壤样品中四种重金属Mn、Zn、Cu、Ni的总量、可溶态含量以
本文基于海米提·依米提教授“新疆博斯腾湖环境演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项目的研究结论之上,同时对水资源的研究理论进行借鉴,综合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撰写,同时以多个水文站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总会有些东西浮出溶液上面,这就是社会热点问题,其出现说明原本的溶液没有适合它的溶剂将其溶解,那么就需要谋求或者尝试添加新的溶剂将这个难溶物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