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的面积要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以上,山区复杂的地形为众多自然灾害的发育提供了孕育环境,这些自然灾害大多与滑坡有关。随着城乡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工程的兴建,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趋于强烈,条件更加复杂的潜在地质灾害体增多,加之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极端降雨事件频繁出现,尤其是极端降雨事件诱发的滑坡急剧增多,致使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基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科技项目“极端降雨条件下红壤土坡灾变机理及风险评价”为支撑,依托课题组对九江市都昌县不稳定边坡的相关调研资料,旨在探索一套切实可行、服务于环鄱阳湖地区红壤土坡滑坡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区域建立监测网络、制定应急措施并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现场实测和调查,开展了如下工作:1在查阅大量科研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通过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边坡的失稳机理以及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危险源进行了分析总结;3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定义,总结出了针对环鄱阳湖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步骤。在对边坡工程危险源识别的分析基础之上,构建基于可拓学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以都昌县调查区不稳定边坡为例,运用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4我们通过增加防灾减灾这一因素,进一步完善了易损性的内涵。易损性评价步骤如下:按照承灾体破坏效应划分承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承灾体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对承灾体的价值进行核算;分析承灾体遭受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时价值损失率和破坏强度;5基于承灾体类型分类,本文对承灾体价值损失率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资源财产和物质财产两方面价值损失率的计算公式。同时,结合本文建立的环形风险评价模型,初步建立了滑坡灾害承灾体价值损失率与承灾体损毁等级对应关系。基于可拓学和模糊综合理论,建立易损性评价模型,并以都昌县西河小学为例,对其进行易损性评价;6由于红壤土滑坡灾害系统的复杂性、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对滑坡灾害这一复杂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根据前章的评价研究,结合环鄱阳湖地区不稳定边坡的自身条件,构建了环形风险评价体系;最后,提出了风险矩阵法,并运用风险矩阵法对都昌县的八个调查区域进行了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