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形态的社会组织,受到了来自社会和自身内部的各类矛盾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学校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危害,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当今高校中危机事件频发,例如复旦投毒案、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等等。危机事件一旦出现,对高校而言不仅面临着危机本身所带来的危害,还面临着学校声誉、形象受到损害等一系列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以其交互性和实时性成为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发布与交流沟通平台。同时,社交媒体的使用范围和用户群十分广泛,越来越多的高校用户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意见、看法和观点。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更好的危机信息管理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或者骚乱,这对于危机信息的掌控十分有意义。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对危机信息进行掌控成为了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情景危机传播理论”(the Situait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为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法设计不同的情境因素及实验变量,对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以及二次危机传播、二次危机反应做量化分析与处理。首先,本研究对危机传播的相关及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社交媒体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在对国内外关于情景危机传播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Coombs等人在情景危机传播研究中的实验法,探讨不同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以及消息类型对受众二次危机传播与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2(社交媒体类型:微博/微信)×2(消息来源:学校官方/辅导员)×2(消息类型:替罪羊/承认道歉),通过实验设计对变量关系提出了相关假设。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和二次危机反应的个体影响作用显著;在社交媒体类型、消息来源和消息类型的交互影响中,两因素交互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对于受众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作用显著;同时,三因素交互对于受众二次危机传播与二次危机反应的影响作用均不显著。本研究突破案例研究的经验性限制,把情景危机传播理论中的组织主体拓展为高校。在假设验证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情景危机传播理论”与高校用户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对在危机情境下,高校的媒介策略以及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分析出了在危机情境下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的消息来源以及不同的消息类型在危机信息发布时的优化组合方式,这对学校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危机信息发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