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采集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其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并对其脑功能网络的变化进行探讨总结,从而可以进一步认识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将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三组研究对象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三组研究对象分别是处于发作间期的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18例、处于发作间期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MWoA)21例以及健康人21例。先用MRIConvert软件将数据格式由DICOM转换成数据处理工作站可以识别的NIFTI格式,再用Mricron软件和基于Matlab的SPM12进行图像质量检查。然后通过RESTplus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利用SPM12进行方差分析,采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的统计学方法得到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有差异的脑区,对ALFF进行FDR校正。将ALFF分析中三组差异最显著脑区为感兴趣区做功能连接分析(FC)比较,并采用感兴趣脑区所对应的VM组的ALFF值来阐述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相应脑区的低频振幅值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程及月发作频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ReHo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的左侧枕下回ReHo值均显著降低(P<0.05),右侧颞上回ReHo值均显著增高(P<0.05);MWoA组患者的左侧枕下回ReHo值均显著降低(P<0.05),右侧颞上回ReHo值均显著增高(P<0.05);VM组患者与MWoA组之间相比,其ReHo值无明显异常发现。(2)ALFF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的右侧豆状壳核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右侧舌回ALFF值均显著增高(P<0.05),且VM患者的右侧豆状壳核ALFF值与头痛病程、月发作频次呈负相关;MWoA组患者的右侧豆状壳核ALFF值均显著降低(P<0.05),右侧舌回ALFF值均显著增高(P<0.05);VM组患者与MWoA组之间相比,VM患者的右侧舌回ALFF明显增高(P<0.05)。(3)VM患者和MWoA患者与健康人相比,VM患者的右侧小脑、左侧背外侧额上回脑区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P<0.05),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降低(P<0.05),而MWoA患者仅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P<0.05);两组患者之间相比,VM患者在右侧小脑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P<0.05),在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明显降低(P<0.05)。结论:静息态下处于发作间期的VM患者的疼痛、前庭、视觉相关脑区存在功能异常,发作间期存在的功能改变可以促进VM的进一步发作。这不仅说明前庭性偏头痛不是一种单纯发作性疾病,还证实了前庭性偏头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