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梳理强迫症患者的抑制功能研究,找出其中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的抑制功能障碍;通过研究强迫症患者的返回抑制容量,了解患者认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是否受到损害。方法:采用周建中等人设计的返回抑制范式,随机对呈圆周分布的8个方框中相邻的1~4个顺时针进行连续线索化,要求被试对目标刺激作出反应。被试是16名强迫症患者和16名性别匹配、年龄接近的正常对照组。使用了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的强迫因子、Pauda强迫问卷、改良版Madusley强迫问卷测量两组被试各种强迫症状的程度,使用贝克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测量被试做测试时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结果:当外周线索化位置只有1个时,如果目标刺激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未能观察到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时延长,而正常组则表现出抑制效应。当外周线索化位置的个数为4时,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均能对最近3个线索化位置表现出反应时延长的现象。显示两组被试的返回抑制容量没有差异。对两组被试的返回抑制值大小进行比较发现正常组的返回抑制值要大于病人组,说明病人组的抑制能力广度上与正常组接近,但是在抑制效应强度上要弱于正常组被试。问卷评估结果与反应时的相关分析显示当外周线索化位置个数为2个或以上时,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某些线索化条件下的返回抑制效应值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部分支持前人结果,当刺激强度较低的时候(外周线索化位置个数为1),强迫症患者存在一定的抑制功能障碍。但随着刺激水平的增加,强迫症患者在返回抑制的广度上与正常组接近,但是在强度上要弱于正常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