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意识的蜕变与新生——《紫色》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解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反响巨大的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小说,《紫色》最先描述了关于非裔美国妇女在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压迫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小说不仅揭露了施加于黑人妇女身上的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也同样描述了那些被压迫的妇女们是如何从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本文首先致力于对这种双重压迫作出分析,阐述她们是如何联合起来与这些压迫做抗争并最终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独立。其次,沃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聚焦于黑人妇女如何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实现与男性和谐相处的问题。在作者看来,男女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相处,这不仅需要男人具有自觉的意识,必要时女性也要采取非常措施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本文对主人公茜莉与莎格·阿维里之间特殊的异性恋情作出分析,旨在应用女同性恋女权主义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理论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非常态化呈现,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其表现手段,并且表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的,它是促使黑人妇女共同联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最终梦想的一个有利工具,黑人妇女的共同联合使她们最终找到了生活中缺失已久的爱,并实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蜕变与新生。论文同时还表明种族和性别歧视是滋生黑人女同性恋主义的温床,只要这些社会弊病不清除,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就还会在美国社会继续存在下去。  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作者及作品;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前人对这部作品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点之所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这部小说所作出的理解便各有千秋,甚至大不相同;三、四章引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女同性恋女权主义出现的成因及在《紫色》中的具体表现,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推理出艾丽丝·沃克所独有的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思想;第五章通过分析黑人女同性恋女权主义在《紫色》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与意义,揭示出其对女性自身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后一章结论部分强调:通过同性相恋相怜思想,女主人公们均打破了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桎梏与枷锁并最终实现身份的独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还表明女同性恋女权主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它们会随着社会压迫与种族歧视的存在而存在。
其他文献
作为日常对话中常见的话语现象,话语转换(Turn-taking)已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重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Sacks等人在大量英文会话研究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是一种心理空间理论,对许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知理据。该理论建立在动态的概念、时间、空间的基础上,指出概念
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就是将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表达人类思维的隐喻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人类对
放逐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对于放逐的书写与探讨在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名作《白鲸》中就对放逐这一母题展开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为日后维新派的发展和壮大积蓄力量。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横滨发起并创办《清议报》,这是戊戌政变后海外维新派人士的宣传舆论阵地。《清议报》关于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社会形势内忧外患。中国的文化身份也因国势的衰弱濒临世界文化的边缘。爱国人士为了拯救中国,争相引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试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研究者曾经认为,过多的错误就意味着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失败,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