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改性污泥对稀土矿山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区废弃地土壤贫瘠,污泥富含各种养分和有机质,将污泥应用于矿山土壤修复具有广阔前景。生物炭具有较好的孔隙度,比表面积大,将其用于钝化污泥中的重金属具有可行性。本研究以椰壳生物炭为原料,盆栽实验设置四种处理为CK:原土,T1:原土+污泥,T2:原土+污泥+蔗渣,T3:原土+污泥+蔗渣+3%生物炭,每个处理分别种植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剑豆(Canavalia gladiata)、小桐子(Jatropha carcas)4种植物,通过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和植物中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探究生物炭改性污泥对矿山废弃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植物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重金属吸收情况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植物联合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各形态含量的的影响,为稀土矿山生态修复和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可行的应用方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污泥的施入改善了稀土矿山土壤的理化性质,但显著降低了全钾含量。生物炭的施入显著降低了污泥-矿山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含量。(2)污泥和生物炭的施用对大叶相思的株高、地径、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尾叶桉、小桐子和剑豆却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尾叶桉地径除外),且生物炭处理组显著高于其它处理。(3)施加污泥能促进4种植物对氮、磷、钾的吸收。生物炭的施加显著增加了大叶相思叶片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小桐子根对磷含量的吸收。生物炭处理下剑豆氮、磷、钾贮存量最大。(4)污泥的施入增加了4种植物Cu、Zn、Cd、Ni含量,降低了Pb含量。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大叶相思茎Pb含量,尾叶桉根Cd含量,剑豆茎Zn、Cd、Ni含量,显著增加了剑豆根对Cu吸收。同一处理条件下,4种植物对Pb、Cd、Ni吸收量小于Zn和Cu,对Zn的吸收量最高。4种植物根系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而在茎叶中含量相对较低。生物炭处理剑豆Cu、Zn、Cd、Ni累计量最大。(5)植物联合改良剂对矿山土壤修复效果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植物联合改良剂的得分比植物在矿山土壤上的得分高,剑豆联合生物炭的修复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介绍了利用工厂闲置设备,将CM6150精密车床改制成加工LJ465Q气缸盖精镗凸轮轴孔的半自动专用镗床及其所使用的夹具和刀具,解决了该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充分达到节约成本,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恶劣情况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放在首位的论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
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亚健康群体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因此导致消费者市场对特殊营养补充产品需求旺盛,其消费人群范围在逐渐的扩大,并且行
后悔是指将事件的真实结果与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后,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既往研究发现,责任感知、结果的关注偏向、归因方式、预期性等因素会影响后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在高中学生学习
我国在一些矿山及周边和岩溶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已经成为制约矿山安全发展及采空区上部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存在很大的安全生产风险,亟待合理解决。充填法是治理采空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充填材料是保证充填工程质量的核心,而目前常见的充填材料多以水泥及其替代品为胶结材料,碎石、砂、尾矿等为集料,存在充填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和尾矿高附加值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铁尾矿大量堆积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安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趋同现象也在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表达逐渐减弱,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文化建筑相比,书院建筑以更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思想,更直接地展现了优越文化的本质,并使文化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书院经历了时代
华北油田楚28断块已进入油藏开发后期,由于开发不尽合理、注水规划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油井表现为高含水,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益。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完善油井堵控水技术,这对
基于TRIZ理论,针对目前课桌椅结构单一、不可灵活调节等不足,采用组合原则设计出一种桌面可升降并翻转一定角度、椅面位置可水平调节的课桌椅,建立了可调节课桌椅的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