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探究儿童文学的翻译—析《柳林风声》的两个中译本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o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净化儿童心灵,提升儿童语言能力和培养儿童审美意识。近年来,它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是对其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发展历程而非系统理论。鉴于儿童文学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尝试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翻译美学旨在分析审美客体的美学成份,剖析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探讨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原文的审美再现。审美客体包含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两部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是目标读者。为使译本的审美再现满足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翻译美学将其与译者同视为审美主体。《柳林风声》是一部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自1907年出版之后,它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相应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从翻译角度对其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作者选取著名儿童文学译者任溶溶和杨静远的《柳林风声》的中译本,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将刘宓庆和傅仲选的翻译美学理论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与非形式系统探讨了《柳林风声》两个汉译本的审美再现。其中形式系统涉及语音、词汇和句子三个方面,非形式系统包括意象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美。经过对比分析,杨静远的译本较成功再现了原文本的美学成分也更加注重儿童的接受能力。同时,本文证明了翻译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可行性以及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翻译美学成功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让儿童拥有美的享受,同时也证明它能够鉴别译本的美学价值。
其他文献
搭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习中尤其重要。搭配能力被认为是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中国学生在使用搭配,特别是使用动名词搭配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于是,动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文化翻译学派应运而生,他们认为翻译研究的焦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言的研究,而应该将翻译放在大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山海经》作为我国上古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英文《山海经》,但是学术界很少对其进行翻译的研究。《山海经》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需要有效的应用手段来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对英译本中翻译策略的研究也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阐释和理解的研究被称作阐释学研究,它和翻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率先将其和翻译相结合,并提出了包括补偿、吸
学位
学位
教育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便是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出现在教育领域。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