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误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enr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标准把“忠实”或“对等”作为翻译的唯一乃至最高标准。在这种标准的指导下,最初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后来这种限制放宽到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形式可以有所改变。在这种限制性规范下,误译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攻击译者的武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被视为原作者的仆人,译文的最佳状态应是原文的翻版,稍与原文有所偏差的译文便斥为误译,以致翻译作品中的误译现象非常普遍。自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译文在语言层面上与原文有偏离就加以斥责,而应该把误译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考察。误译中有不少是由于文化因素而引起的,这类误译在本文中定义为文化误译。对于文化误译,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其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本文之所以把文化误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翻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影响,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已经成为了翻译研究中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文化误译下过定论,本文把文化误译定义为由于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对原文信息或形式的不忠实或者是由于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文化处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误译。从译者的主观目的的角度来分,文化误译可分为无意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引入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来分析证明由于翻译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误译存在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应该得到译界的理解,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它作为避免和攻击的对象。文化误译的研究并不是本文最终研究目的,作者从文化误译入手,试图将国外一些新的观念融入对我国传统译论的深入理解之中,以充实我们对当代翻译批评标准的认识。传统的翻译批评模式过于机械和僵硬,
其他文献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对落后地区开发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说,历时200余年的美国西部开发活动,推动了美国工业布局的西移和东西区域分工合作格局的形成,为今日
目前,电力系统向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和远距离输电发展,对电网的安全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防止电压崩溃事故的发生,如何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安全性,这是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并由其学生美国哲学家舍尔进一步发展的。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中,间接言语行为的阐述一直是个热点,也是个难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间接
古代音乐的宫调问题是乐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更是一个难题。历史文献中留下了许多关于宫调理论的记载,却大都是残缺不全,艰深难懂,让人如坠迷雾,难理头绪。同时在漫长的历
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发掘名人文化,最能显示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的文化形象与魅力。兴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学生评价模式,因其功能缺失、形式单一,内容片面等多种缺陷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必将为时代所扬弃。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呼唤符合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90后”学生逐渐进入大学校园,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9月至今,通过实际调研,归纳出“90后”高
本文首先描述了民用航空业的概念,并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公共航空运输业,介绍了规范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接着描述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美国、英国民航业发展的历史
21世纪,人类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同中国经济一样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艺术设计教育自建国以来受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经历了由计划经济
论文对于初中生物中的探究性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就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两方面选择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实施了教学实践。论文共分四章,第一部分绪论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