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标准把“忠实”或“对等”作为翻译的唯一乃至最高标准。在这种标准的指导下,最初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后来这种限制放宽到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形式可以有所改变。在这种限制性规范下,误译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攻击译者的武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被视为原作者的仆人,译文的最佳状态应是原文的翻版,稍与原文有所偏差的译文便斥为误译,以致翻译作品中的误译现象非常普遍。自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以来,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译文在语言层面上与原文有偏离就加以斥责,而应该把误译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考察。误译中有不少是由于文化因素而引起的,这类误译在本文中定义为文化误译。对于文化误译,我们应该具体分析其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本文之所以把文化误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翻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影响,对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已经成为了翻译研究中势不可挡的趋势。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文化误译下过定论,本文把文化误译定义为由于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对原文信息或形式的不忠实或者是由于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文化处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误译。从译者的主观目的的角度来分,文化误译可分为无意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引入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来分析证明由于翻译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误译存在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应该得到译界的理解,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它作为避免和攻击的对象。文化误译的研究并不是本文最终研究目的,作者从文化误译入手,试图将国外一些新的观念融入对我国传统译论的深入理解之中,以充实我们对当代翻译批评标准的认识。传统的翻译批评模式过于机械和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