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统一使用的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9年从雅安采集、分离获得的6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并利用这66个菌株对59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谱测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66个供试菌株鉴定出6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48.48%;次要种群为ZA、ZC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2.39%、15.15%;优势小种为ZB31、ZA31及ZC1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9.70%、10.61%和9.09%。抗谱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表现总体较好,其中抗病频率在70%-80%的共有6个,占所有供试品种的10.17%;抗病频率在80%-90%的共有39个,占供试品种的66.10%;抗病频率在90%以上的共有14个,占供试品种的23.72%。品种粤香占的抗病频率最高,为97.22%。同一品种对不同种群的抗病频率存在差异。对供试的59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穗颈瘟表现免疫、叶瘟1-5级的品种共有6个,占供试品种的10.17%;穗颈瘟1级、叶瘟3-6级的品种共有10个,占供试品种的16.95%,高抗稻瘟病;穗颈瘟3级、叶瘟4-7级的品种共有8个占供试品种的13.56%,抗稻瘟病;穗颈瘟5级,叶瘟4-7级的品种共有14个,占供试品种的23.72%,中感稻瘟病;穗颈瘟7级,叶瘟5-8级的品种共有14个,占供试品种的23.72%,感稻瘟病;穗颈瘟9级,叶瘟6-7级的品种共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11.86%,高感稻瘟病。利用22个鉴别菌株,通过离体接种的方法对上述5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瘟基因型推导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品种能够推导出可能含有的抗病基因;18个含有未知抗性基因;11个品种由于抗性基因组成复杂而无法准确推导。在已推导出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中,共有13对不同抗性基因出现。其中,Pik和Pia两对抗性基因的出现频率较高。通过聚类分析(阈值为0.85)可将供试品种按其抗性表现划分为8类,划分结果与抗瘟基因型推导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其中两个品种粤香占及丰优1号进行了抗瘟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粤香占及丰优1号的抗性遗传机制均为细胞核显性遗传。粤香占抗性组成复杂,抗性受3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基因型推导结果表明其中1对抗性基因可能为Pia,另外2对抗性基因是未知的抗性基因;丰优1号可能含有的2对抗性基因分别为Pik-s和pi19。通过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对15份供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5份供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播始天数99-125天,株高85.4-119.7cm,单株有效穗5.3-16.5穗,千粒重18.46 g-36.26g,穗着粒数72-155粒,结实率46.14%-91.79%,单株实粒重11.04-28.87g,理论产量165.59-433.10kg/亩。表明15份供试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