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证明,介词类型在语言学,特别是在语言类型学中有重要位置,而关于汉日语介词系统的比较研究尚属未被开发的研究领域,因而对汉日介词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不仅有益于汉日介词各自的深入研究,而且将对两种语言的整体对比研究,两国语言学习者突破语言运用中的难点,并对日语和汉语教学有所贡献。本文参考刘丹青的“语言类型学介词理论”,把现代汉语介词界定为“前置介词”,“后置介词”,“框式介词”三类的“附置词”;把日语介词(后置词)的标记形式界定为Ⅰ类后置词——部分格助词,Ⅱ类后置词——复合格助词二类。同时,本文所参考“深层语义格”理论,将和介词相关联的“语义格”分为7个大类:主体;客体;系体;伴体;邻体;境事;因事。并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介词重新进行整理归类,尝试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介词系统。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回顾了前人的研究。第二部分,结合深层语义格理论,从“前置介词”,“后置介词”,“框式介词”三个角度对汉语介词系统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整理。第三部分,结合深层语义格理论,从和复合格助词角度对日语介词系统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整理。第四部分,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汉日语介词系统进行了整体性的对比考察。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提出:汉日语介词与“格”概念并非一一对应。汉语有“抽象格”“形态格”两种格形态,而日语只有“形态格”一种格形态。汉语介词和日语后置词在语义功能上也并非一一对应,两者的总数量也颇为悬殊,汉语介词在语义表达上的分工要比日语来得更为细致和严密。汉语介词以前置介词为主要形式,后置介词和框式介词为辅;日语后置词则以Ⅰ类后置词(部分格助词)为主,Ⅱ类后置词(复合格助词)为辅。第五部分主要为结论,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指导,从语序角度的汉日介词对比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观察出“介词”在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具体活动情况,将具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更为深远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