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荒诞寻求意义——利用衔接分析《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4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衔接手段来分析萨缪尔·贝克特英文剧作《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探究作者贝克特要表达什么主旨,如何表达,以及他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表达。通过主体部分的衔接分析,该论文旨在发现其剧作的现实重要性,达到形式、内容和主旨的一致性。  本文将从剧本中三个不同叙述者的角度出发,对这三部分文本中出现的各种词语衔接功能进行探讨,并通过研究这些功能及其与主题的关联,以及它们在不同叙述者口中起到的或相互照应或前后对比的作用,最终得出三个相关的论点,并将其整合,总结出贝克特的这篇剧作揭露荒谬人生的现实意义。  论文结尾通过心理分析理论,阐述了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贝克特看似消极的文风背后所暗藏的现实意义。通过克拉普荒谬人生的总结分析,旨在找到坦然面对人生的途径,虽然每一个短暂的人生终将毫无意义地尘埃落定,享受人生的每一刻美好并活出每一秒的价值,才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和反思的。
其他文献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犹太裔作家之一,他是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裔作家。由于早年在波兰的生活经历,辛格时刻关注着波兰犹太人民的生活,他的
作为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被称之为20世纪实验主义先锋小说家。他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名的人》代表了当时实验主义先锋
手语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广泛应用于法庭口译当中。本文先从中西方法庭口译及法庭手语翻译研究入手,结合法庭口译的特点,分析法庭手语译员的角色定位。本文认为法庭口译有别
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是近年来国内外二语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目前研究的对象大多都集中在说话者本身或者是任务特征的变化上,而对听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馈对说话者口
《中庸》作为儒学经典,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中庸》最早在16世纪由欧洲来华传教士译介传播至欧洲,此后在英美国家被广泛地翻译和研究。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