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生计到文化遗产:聊城木版年画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聊城木版年画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明清两代原东昌府及周边区域的木版年画,是对现山东省东昌府区以及散落在阳谷、东阿、冠县、临清、高唐等聊城市周边所辖区域内木版年画的统称。其中,聊城木版年画中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与张秋木版年画是我国第二批民间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聊城当地少有以聊城木版年画称谓当地年画的习惯,并非聊城地域范围内没有成规模的木版年画生产,而是该地域范围内的木版年画被分别冠以东昌府木版年画、张秋木版年画、冠县木版年画、东阿迟庄木版年画、临清木版年画、莘县木版年画等名目,这种按照县区行政区划予以分别拟名的方式不过是当地文化部门属地称谓的惯习而已,而且也逐渐被当地民众所接受。笔者在本研究采用聊城木版年画的称谓是为了特指一个地域社会语境中的完整艺术形式,强调该艺术形式及相关技艺与区域社会的密切关联,进一步凸显该艺术形式的整体形象和强化该艺术形式传承的完整性。笔者认为,民间艺术形式成长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地域社会内的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状况及外在的国家大势等发生着密切的关联。故,本文将聊城木版年画置于运河区域社会中予以研究,并将与木版年画本体密切相关的刻印技艺、艺人群体、区域社会等一并纳入研究的范围,从而探寻其嬗变过程中多种研究对象间的关联互动及其涵载的时代特质、文化意义等,尤其是剖析其艺术本体与聊城运河区域社会之间的独特关联。为了更好地说明观点,笔者将本论文分为六章。为了更好地表述笔者的研究工作,在本文中加入了俗语说明表。俗语说明表主要是对聊城木版年画中的若干带有地域色彩的名词加以说明,利于对聊城木版年画及年画艺人群体的清晰理解。同时,笔者将研究的缘起、年画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等作为绪论也置于篇首。第一章:聊城区域社会与年画的兴起。聊城木版年画与孕育滋养其产生、发展的区域社会密切相联,因此寻迹并呈现其承继的区域社会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沿革是开展相应研究的基础。本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力图说明聊城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暗含着其与区域社会自然人文环境、民众日常生活的依存关系,在区域地理空间与历史沿革中梳理其发展历程,利于在区域历史语境中析出其历史面貌。第二章:聊城区域的生活场景。聊城区域社会的生活场景是木版年画承继的外在语境,对其外在语境的关注就是梳理影响其承继的外在动因。本章对聊城区域民众的信仰体系予以关注,还原其民众的信仰体系,摹写地方民众信仰的艺术表达方式,聚焦民众信仰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年画;以聊城地域民众的节日生活为关注对象,浅描当地民众的四季节日,深描当地民众的春节习俗,聚焦当地民众春节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区域民众的商业生活为关照对象,描述当地的商业发展及外来商帮的入驻经营状况,揭示当地社会发展对民众商业意识的影响。第三章:当地民众的年画叙事。聊城木版年画与区域民众的生活密切相联,当地民众祈福与辟邪的现实欲求在年画题材中得以表现,而且年画作为当地部分民众的一种生计,帮衬了当地民众土里刨食的贫困生活。当地民众通过对年画的请与赏活动营建了人神共居的空间实现人神之间的交流。本章主要通过梳理民众祈福与辟邪现实欲求在聊城木版年画题材上的表现与影响,梳理民众生活在木版年画题材上的印记;以聊城木版年画生产参与者为对象,分析其在年画生产场域中的扮演的艺人角色及区域社会中的角色。第四章:作为群体生计的聊城木版年画。木版年画对当地民众而言就是一种生计,是农业生产生活的一种帮衬。在区域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因年画业的兴盛形成了一定的艺人群体,使得区域内的某些村落成为年画村落。但是,木版年画随着时势的发展也逐渐走入低谷,并被以文化遗产的名义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成为时代文化的一个符号。本章.从区域民众的生计出发,考察以年画艺人与年画村落为中心的区域社会民众的生活景观;从木版年画的时代命运出发,考察区域社会民间艺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形象建构。第五章:物是人非:年画与年画艺人的时代角色。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研究,描绘聊城木版年画的时空承继图景,窥探其背后来自社会和文化的推动力量,勾勒出该技艺承继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本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语境出发,探讨国家与地方对聊城木版年画的重塑;从年画艺人到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转变,借助个体叙事考察聊城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及年画艺人的身份再造。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透视影响聊城木版年画传承的有关力量如国家、地方、知识分子、民众等围绕年画资源的互动往来关系。第六章:变动不居: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民间艺术形式在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的播布,描述其所处的区域社会文化图景,梳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变迁。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口袋公园以其面积小、选址灵活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此外,盆景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将口袋公园与中国传统盆景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景观发展中,不仅顺应了口袋公园的发展趋势而且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盆景文化,既扮靓了口袋公园,也宣传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
本论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设计一种可以用于储存收集来自可再生能源能量的超级电容器电极,以确保能源的可持续性,同时可以减少因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和漏油而造成的空气和水污染。第二个问题是研发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可以用于降解由于工业废物和漏油污染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了研发一种可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我们通过原位水热聚合的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新颖的3D的三元复合材料,即石墨烯-Fe3O4-聚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治疗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白花蛇舌草所有成分,以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筛选活性成分及靶点,并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蛋白信息转换成基因信息。利用Dis Ge NET、GeneCards、GAD等数据库检索IgA肾病相关靶基因后,对IgA肾病相关靶点、白花蛇舌草作用靶点取
学位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创建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学界对旅游特色小城镇的学术跟进也正在朝着多元面向展开。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强调“产”“城”“人”“文”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发展理念。新时期,旅游特色小城镇的产城融合发展对于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完善中国城镇空间形态和布局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深化旅游特色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实
绿色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是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备受关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均取得重要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步入快速实施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将助推绿色城镇化建设进程,这是新时代赋予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