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桥臂梗死的核磁影像学、临床表现、颅神经损伤特征。2探讨单侧桥臂梗死与双侧桥臂梗死的近期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5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神经内科二、四病区行颅脑核磁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桥臂梗死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记录研究对象的颅脑核磁影像、责任血管特点、临床表现及颅神经损伤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收集并记录研究对象入院时和第7天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修正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分,探讨其近期预后的特点。结果1按标准纳入桥臂梗死患者共53例,桥臂梗死在MRI上的信号,T1WI多显示低信号;T2WI上多显示高信号;FLAIR稍高、高信号,53例均提示DWI高信号。其中单侧梗死44例(83.02%),双侧梗死9例(16.98%),伴桥臂以外部位脱髓鞘病变22例(41.51%),伴小脑梗死10例(18.87%)。根据MRA检查结果,桥臂梗死累及责任血管涉及基底动脉41例(77.36%),椎动脉40例(75.47%),小脑前下动脉35例(66.04%),颈内动脉25例(47.17%)。将桥臂梗死不同受累血管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以认为桥臂梗死狭窄/闭塞的不同种类血管之间存在差别。本研究桥臂梗死的临床表现,40例(75.5%)首发症状为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其中7例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29例为旋转性眩晕;其次为共济障碍34例(64.2%)和面部感觉减退31例(58.5%);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性耳聋,11例(20.8%)患者首发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5例同时伴有眩晕、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瘫和耳鸣。53例患者中损伤的颅神经主要包括第Ⅴ、Ⅵ、Ⅶ、Ⅷ,受累最多的是Ⅶ47例,所占比例最高88.68%,仅发现双侧桥臂梗死患者第Ⅸ、Ⅹ对颅神经同时受累2例(3.77%)。入院7天前后桥臂梗死恢复颅神经占入院时受累颅神经的百分比作条形图,结果提示单侧桥臂梗死患者的第Ⅴ、Ⅵ、Ⅶ、Ⅷ颅神经恢复比双侧桥臂梗死快。双侧桥臂梗死受累颅神经Ⅸ、Ⅹ共有2例,入院后并未恢复所以恢复颅神经占比为0,见图4。2对单双侧桥臂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单双侧桥臂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入院时NIHSS≤5、入院时mRS≤3、低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时与7天时,桥臂梗死的NIHSS评分比较,可以认为桥臂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时桥臂梗死NIHSS评分(sx±)比入院时低;在入院时与7天,桥臂梗死的mRS评分比较,可以认为桥臂梗死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天时的桥臂梗死mRS评分(sx±)比入院时降低。在第7天,单双侧桥臂梗死的NIH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单双侧桥臂梗死在7天时的NIHSS评分有差别(P<0.05),单侧桥臂梗死的NIHSS评分(sx±)低于双侧桥臂梗死;第7天,单双侧桥臂梗死的mRS评分比较,结果提示单侧桥臂梗死与双侧桥臂梗死在7天时的mRS评分有差别(P<0.05),单侧桥臂梗死的mRS评分(sx±)比双侧桥臂梗死低。结论1桥臂梗死患者以单侧病灶多见,责任血管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其中基底动脉主干病变占77.36%,47.17%合并了前循环病变。临床表现特征:首发症状以眩晕最多见,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其次是共济障碍和面部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常见,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Ⅶ(88.68%)、Ⅷ(71.70%)、Ⅴ(66.04%)、Ⅵ(41.17%)。2在预后方面,入院7天时大部分预后情况好。单侧桥臂梗死的预后较双侧好。图4幅;表7个;参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