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肺脏形态学、病理学改变及核因子kappa B(NF-κB)的表达、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并观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上述指标的变化,从蛋白C(PC)途径、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因子的角度探讨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及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选用健康Spragne-Dawley(SD)大鼠144只,体重在200~230g之间,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A组)24只、假手术组(B组)24只、脓毒症组(C组)48只、血必净治疗组(D组)48只。各组动物按术后处死时间点6、24、48、72小时各分为4个亚组,A组和B组的每个亚组6只大鼠,C组和D组的每个亚组12只。D组分别按CLP后0、12、24、36、48、60小时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4ml/kg。C组和B组于相应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相应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自CLP术毕开始计时,于相应时间点将动物麻醉后,经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浆TM浓度、血清TNF-α浓度,取右肺下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①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B组大鼠均存活,苏醒早,一般状况逐渐好转,进食水及大便正常;剖腹未见恶臭、肠管坏死、腹腔水肿等表现。C组大鼠均有严重的脓毒症表现:苏醒延迟、逐渐出现精神萎靡、竖毛、活动减少、不再扎堆取暖,进食量减少、腹泻及呼吸频率加快等表现,24小时后出现死亡;剖腹有恶臭,可见血性惨液、肠管水肿粘连、盲肠肿胀坏死。D组大鼠与C组相比临床表现有所减轻,死亡数有所减少。②病理观察:A组大鼠肺呈均匀粉红色;光镜下组织结构完整清晰,肺泡壁完整,肺泡腔无炎细胞浸润,偶有少许红细胞。B组大鼠与A组无明显差异。C组大鼠双肺肿胀,呈暗红色,肺表面可见散在出血点及出血斑,切面含血量多,可有实变区或萎陷区;光镜下早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瘀血、炎性细胞浸润,肺水肿、弥漫肺出血及肺泡腔塌陷,部分透明膜形成,后期可见肺泡塌陷明显,肺大疱形成,病变24小时达顶峰,其后无减轻趋势。D组大鼠较C病理损伤轻且有减轻趋势。③血浆TM浓度:A组与B组血浆TM浓度较稳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大鼠CLP后6小时血浆TM浓度开始升高,并逐渐上升,至72小时仍无下降趋势,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大鼠CLP后6小时血浆TM浓度开始升高,但比同时间点C组浓度低,以后逐渐降低,仍比同时间点B组浓度高,D组与C组及A组、B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清TNF-α浓度:A组与B组血清TNF-α浓度较稳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清TNF-α浓度于CLP后6小时开始逐渐升高,至72小时无下降趋势,与A组及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清TNF-α浓度在各时间点较C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清各时间点TNF-α浓度均较A组及B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肺组织NF-κB表达:A、B组均可见散在的NF-κB阳性细胞;C组于CLP后6、24、48、72小时均显著增强,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有表达,与A、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组CLP后6小时亦出现表达,24、48、72小时表达显著低于C组,但仍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CLP法能够成功复制大鼠脓毒症肺损伤模型。②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TNF-α和TM水平,减少肺组织NF-κB表达,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