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锢名士”指在东汉后期两次党锢之祸中受到朝廷捕杀或禁锢的文人群体。构成人员以政府官员和太学生员为主,他们大都出身清流,依靠相似的价值准则、政治理想和道德体系结成群体,共同反对宦官外戚。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也是大部分党锢名士成长活动、仕宦交游的重要地带。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原党锢名士的出仕执政、治学选举、身世姻亲、学术著作等情况展开研究,旨在批判继承党锢名士精神,发现其对中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全国党锢名士分布地点分析,发现颍川、汝南、南阳、陈留等郡党人数量最多,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些地方与东汉都城洛阳的地缘关系密切,洛阳人才汇聚,朝廷重视经学,治学氛围良好。中原党锢名士性情颖悟,广涉群经。他们祖上大多累世做官或经济实力雄厚,并拜于官僚或经学大师门下。绝大部分党锢名士通过举孝廉、辟除或任子走上仕途,担任着地方或中央各级各类官职。在执政过程中,他们蔑视权贵,护佑百姓,秉承着传统儒家“春秋狱断”的精神。党锢名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择友观,他们关系友好,来往密切,极力排斥宦官外戚。在姻亲观念上讲究门当户对,强强联合。最终因群体声势过甚,为宦官所谮,或被杀被禁,或逃亡隐居,去向不一。一方面,党锢名士是忠孝仁义的,他们既关注现实又爱恨分明,这可在《诗经》和《楚辞》中找到源头;另一方面,他们施行严刑峻法而丢弃忠恕之道,对党锢名士精神应批判继承。党锢名士的著作是他们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映。历朝历代人们对党锢之祸的接受态度因时因事而不同,名士们的轶闻故事成为典故,并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文学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