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人群的热适应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we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人群对长期生活的高温高湿环境产生热适应,耐热耐湿能力显著增强,深入研究其热适应反应特征将有助于本地区空调温湿度设定值的合理调整和建筑热环境质量的提高。本文选取长期处于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的30名受试者,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和人工气候室实验两种方法,对其热适应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受试者在自然通风环境下的热中性标准有效温度为25.5℃,80%可接受的标准有效温度上限为30.5℃,热敏感性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人群;湿度感与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   受试者在人工气候室环境下的热中性修正温度为26.8℃,90%可接受的修正温度上限为29.6℃;高温高湿工况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人群:季节对热感觉和热舒适反应的影响不显著,对热可接受度有显著影响,夏季偏好偏凉环境,冬季偏好偏暖环境;   以上实验结果将为该地区自然通风环境和空调环境的设计与调节提供有力指导。
其他文献
位于广西陆川县境内的谢鲁山庄,是广西传统园林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私人庭园,山庄的建造参考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借鉴了苏杭园林的造园意境,结合广西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
本文研究的“滨水居住区"的概念是指:滨临江、河、湖、海、水库、 人工湖等自然或非自然的,具有相当规模水面面积的水体,并且以水体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居住活动的居住区。 城市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进行及交通系统的建设,出行问题越来越成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关注点。我国进入了交通系统建设结构性调整的新时期,交通系统建设已经由传统的高速公路建
“无限”是我国古代哲学及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艺术对意境的营造表现出一种尚“空”的审美倾向以及一种趋于无穷的空间意识。在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南方的私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