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市油田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qiuxiang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油田开发生产的不断深入,我国陆上油田现已大多进入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油田地质复杂性进一步暴露,非均质性严重,开采难度大。对于老油田而言,地下仍含有大量的剩余油,如何准确地描述剩余油的分布是当今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出现了一些研究剩余油的新方法,并且剩余油的研究已从单学科分析向地质研究、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及测井方法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进行剩余油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准确、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储层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其核心是对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研究。三维储层模型克服了用二维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可从三维空间上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另外,三维地质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以直接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接轨,有利于开展地质与油藏数模的一体化研究。
  本文研究的钟市油田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钟市乡西南,构造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大断裂带前缘,属于钟潭断裂构造带。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详细基础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该区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该模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地下的地质情况,为解决研究区勘探开发中遇到的有效储层识别困难、储层分布不清、砂体连通性不明确及注水开发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供了地质依据。该区潜北断层上升盘有荆门地堑、乐乡关地垒,下降盘与蚌湖生油洼子相邻,物源、油源丰富。区内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储层岩性变化较快,由于受潜北断层下降盘荆沙组断阶剥蚀面、岩性、构造的控制,主要形成构造、地层、岩性等复合型油藏,而且是被断层和岩性复杂化的超覆在荆沙剥蚀面上的迭瓦状多层渗砂油藏。钟市油田共有14个油组,305个油砂体,储层非均值严重,平面、层间和层内矛盾突出。建立准确的、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不仅可以为凝胶表活剂复合驱数值模拟提供三维地质模型输入场,同时能为开发中后期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精细的表征,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掘提供参考资料。本次建模研究结合工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了钟市油田潜二、四段的储层骨架模型及其物性模型,真实的描述了储层及其物性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非均值性,最后通过各种检验方法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为后续的油藏数字模拟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数据输入场。本论文对钟市油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反映储层及其物性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非均质性等,为该区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模型输入场,实现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为钟市油田的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主要成果如下:
  1、垂向上建立了潜二段和潜四段的精细地质模型,合计9735504网格
  2、建立的构造模型很好的刻画了研究区鼻状构造并受控于剥蚀带的特点;利用Petrel软件强大可视化功能,校正了各类数据错误。
  3、在petrel软件中对所有小层的油砂体进行了数字化,以约束相及物性的建模。
  4、针对研究区油砂体多为孤立的透镜状的特点,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岩相模型,抽稀验证及数模检验模型可靠性较高。
  5、分层段建立合适物性模板,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孔隙度模型;采用协同模拟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方法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模型符合地质认识,较好刻画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6、对每个层段(包括小层)的储量进行了拟合,层段总体误差在5%以内,小层误差基本都在10%以内。
  7、根据数模要求进行模型粗化。模型按照平面上50*50米,垂向上保持了1米1个网格,对建立的2个模型进行了粗化,保证粗化前后模型的一致性。
其他文献
利用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体为模板制备介孔SiO无机膜是仿生领域内的新研究热点.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有机大分子,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前驱体,该文对利用仿生合成技术制备担载SiO介孔分离膜的实验过程进行了研究.对生长于静止气-液界面的仿生SiO薄膜进行了各种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模板对无机晶体的成核与生长存在调制作用,模板的引用可一次性制备出最可几孔径1.8nm的非担载SiO
学位
BaTiO是一类应用广泛的电子陶瓷材料,在动态随机存储器、陶瓷电容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温固相烧结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熔盐法.文献称熔盐法是最简单的合成电子陶瓷技术之一.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研究手段,熔盐法的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反应机理的研究受到了限制.该文通过交流阻抗谱法测定熔盐法合成过程中体系电导率的变化,不仅确定了NaOH-KOH熔盐和NaCl-KCL
学位
目前,世界上对固定源含NO的废气处理,主要采用NO与NH的选择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反应,即SCR工艺,在该工艺中一般用VO/TiO体系催化剂,该体系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有一最佳使用温度范围,若反应温度过高会发生NH的氧化反应,不仅使催化剂活性下降,而且会产生NO,反而使废气中NO的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工业应用过程中,烟尘会带来许多麻烦,如果
学位
建南气田属于鄂西渝东石柱复向斜的建南构造,区域构造属于四川盆地的东缘的上扬子川东褶皱带,在方斗山与齐岳山负背斜之间,是一个低缓构造。四川盆地在晚三叠时期受到喜山运动和印支运动的影响,演变成为一个北西—南东向箕状内陆湖盆,川东北—鄂西主要以河流相为主,其特点是河道砂、河漫滩与湖沼细粒沉积相互叠置。在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下,须家河组呈现出厚砂薄储的状况,给勘探开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与叠后地震反演相比
本论文以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为基础,以HERS1.0核磁处理软件为依托,结合核磁共振室内实验,建立核磁共振测井计算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解释模型;根据华庆地区低渗透储层的压汞实验资料和核磁共振实验资料,通过二维等面积法、T2几何均值拟合法、三孔隙度法三种方法评价了储层孔隙结构。结合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对比、孔径频率分布与T2分布对比、实际资料处理与试油资料对比三种方法建立了华庆地区低孔低渗储层分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产资源。总体构造面貌为南北走向,呈东缓西陡的不对称箕状向斜盆地,构造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区域断裂构造微弱。根据盆地演化史和现今的构造形态,盆地内可划分为伊盟隆起、陕北斜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六个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可划分为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自下而上分为盒8下、盒
学位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是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原始依据和工作基础,只有得到高质量的地震剖面才能对深层目的层进行精细的追踪解释工作,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因此采集阶段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面对复杂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和地形以及深层复杂的地质构造,地震勘探变的越来越困难,复杂的勘探环境对地震波场、反射波同相轴等有很强的调制、畸变作用,并且静校正不准、静校正引起波形畸变等问题,还有
地球物理勘探中,分辨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提高各种勘探方法的分辨率就成了各国研究学者热门的研究的对象。各种勘探方法的改进或提出,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分辨率的提高。对于某一种勘探方法,分辨率越高就意味着它能分辨的地下最小地质体的能力就越高,勘探的效果就越好。由于我国资源相对贫乏,提高勘探效率尤其重要。提高勘探方法的分辨率,就可以更好的提高有限的资源的采收率,减少资源浪费。  一种勘探方法分辨
学位
文安斜坡位于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东部,东临大城凸起,西与霸县洼槽及马西一鄞州洼槽相邻,向南延伸到饶阳凹陷的南马庄构造带,向北以里坦断层与武清凹陷相隔。近几年来,文安斜坡带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重点研究区带,油藏类型以岩性和岩性一构造油藏类型为主。为了解决研究区特殊构造、沉积所带来的储层预测难题,开展了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技术以及对波阻抗体的处理解释研究工作。  地震反演主要有叠前反演和
学位
复电阻率法是近儿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频率域电偶源地面电法勘探方法,是电磁勘探方法中唯一的能直接指示油气藏的方法。复电阻率法在油气勘查上,主要用于检测、评价工作区域内的局部圈闭或异常是否含油。提供钻探靶标,提高钻井的成功率,降低勘探、开发风险和成本。该方法曾于1999、2000、2002年在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腹部进行过试验、试生产及大面积生产工作,2003年在克拉玛依九区浅层稠油油田应用初步反演和各类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