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D大鼠肝脏组织中生化因子E-cd、β-catenin和MMP-7在肝癌变各时期及苦参素联合富硒酵母干预下的含量变化,分析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及在大鼠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DENA作诱癌剂建立SD大鼠肝癌变不同时期的动物模型。自诱癌之日起,分别于2、4、6、8、10、12、14、16、18W取其相应肝组织,利用免疫组化、Wertern blot技术测定大鼠肝组织中上述三种生化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①病理结果:诱癌组大鼠2-4W呈轻度炎性反应,6W呈重度炎性反应,8-10W为腺瘤样增生,12-14W以非典型腺瘤样增生为主,16-18W出现胆管上皮癌。②免疫组化:诱癌组E-cd阳性率随诱癌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到腺瘤样增生时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E-cd的降低趋势慢于诱癌组,阳性区域的面积及着色深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诱癌组β-catenin阳性率随诱癌时间延长而降低,从炎性反应阶段至肿瘤生成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β-catenin含量在诱癌中期与诱癌组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但后期差异减小,无显著性(P>0.05)。诱癌组MMP-7阳性率随着诱癌进程逐渐增加,到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阶段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肿瘤生成,差异均极显著(P<0.01);干预组MMP-7阳性率与诱癌组于炎性反应阶段基本持平;从典型性腺瘤样增生阶段至胆管上皮癌MMP-7阳性率逐渐增加,但与诱癌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Wertern blot:诱癌组E-cd含量在肝癌变过程中逐渐降低,在胆管上皮癌时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E-cd含量于各时期略高于诱癌组,且于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期显著高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β-catenin含量从重度炎性反应时期至癌生成极显著差异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中期的β-catenin含量比诱癌组低,于重度炎性反应时期至癌生成呈显著差异(P<0.05),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时期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大鼠肝癌演进中E-cd、β-catenin含量逐渐降低,MMP-7阳性率逐渐增加,且β-catenin存在异位表达。苦参素联合富硒酵母干预肝癌演进后,肝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及E-cd、β-catenin和MMP-7表达均发生一定的变化。E-cd、β-catenin和MMP-7这3种蛋白因子在肝癌演进及药物干预下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为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寻找新的肝癌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