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是一个普遍且突出的现象,这是由于巨大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的。虽然2014年后,我国人户分离现象的增长有所减缓,但流动人口的规模依然十分庞大。而在此期间,劳动力的流动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早期劳动力流动主要集中于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寻求新动能的愿望促使了地区劳动力需求从早期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种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然而,地方政府民生支出政策能否成为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尤其是高技能的熟练劳动者流动选择的因素,在地区间激烈竞争的中国,是地方政府在决策时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以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对民生财政支出和劳动力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章在归纳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民生财政支出与劳动力流动的典型事实,并提出民生财政影响劳动力区位选择的理论机制假说:(1)高民生财政支出会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进而对劳动力产生拉力;(2)高民生财政支出往往伴随较高的地区税负率,因此对劳动力存在阻力;(3)在双重作用下,劳动力的个人效用对民生财政支出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而劳动力会迁入带来更高个人效用的城市。随后,本文就民生财政与劳动力区位选择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首先探究人均民生财政对劳动力存在何种影响,其次分析人均民生财政的不同类别支出是否对劳动力存在不同作用,即验证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是否存在结构效应,最后就劳动力异质性与地区异质性展开进一步分析。本文还对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民生财政与劳动力区位选择之间的传导机制。最后部分是结论与建议,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相应的政策启示。通过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发现:(1)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对劳动力的流入概率的影响呈现为“倒U型”,但现阶段我国城市的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总体仍呈现正向吸引力;(2)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提高教育支出在民生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的流入,提高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3)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首先,劳动力自身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均会影响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作用的拐点值,相较于低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更不易受到高民生财政支出的阻力作用。其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的作用,民生财政支出对劳动力流入的影响在欠发达城市呈现出“U型”趋势而在发达城市呈现“倒U型”趋势;(4)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税负率都存在较强的惯性。民生财政支出更高的城市拥有更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因而对劳动力产生拉力,与此同时,高民生财政支出需要较高的地区税负率支撑,因此对劳动力产生阻力。劳动力在二者权衡下作出迁移选择,最终的流入概率随着民生财政支出的变化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各城市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政策安排。绝大多数城市为更大程度吸引劳动力流入,应扩大民生财政投入规模。考虑民生财政内部的支出结构时,则应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教育投入。此外,由于户籍鸿沟的存在,地方政府应重视对外来劳动力的公共服务享受权利的保障,使其尽可能与本地居民享受服务的机会均等,以抵消户籍制度带来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