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纳米生物材料能否进入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本论文研究内容是对纳米Au、Au-Au2S和明胶—硅氧烷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和生物分布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切片实验证实100μmol不同粒径(12nm、20nm和50nm)和不同形状(球状、立方体、棒状和菜花状)纳米Au不会造成组织免疫或炎症反应。在生物分布方面,纳米Au主要沉积于肝脏和脾脏等内皮网状系统,透射电镜观察到有团聚发生。在肺和肾脏也有少量分布。器官分布和体内残留量与时间、尺寸及形状有很大关系。2.我们合成了近红外敏感的药物释放载体Au-Au2S纳米颗粒,并对其和载顺铂的cisplatin-loaded Au-Au2S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分布进行了考察。通过溶血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血液生化实验、病理检验和透射电镜切片证实了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在1分钟时间内,87%的纳米颗粒从血液中清除干净,沉积于肝脏、脾脏、肺和肾脏,除肾脏外,其它器官内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两种纳米颗粒在健康小鼠的体内分布无显著差异。注射方法对Au-Au2S的分布有很大影响:静脉注射Au-Au2S后在肿瘤内分布极少,而瘤内注射Au-Au2S后具有很好的EPR效应。因而是一种潜在的原位注射或被动靶向的药物释放载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3.我们成功的合成了基因载体明胶—硅氧烷和明胶—硅氧烷—Tat纳米颗粒。通过溶血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血液生化实验、病理检验等表征方法证实了这两种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明胶—硅氧烷的生物分布与Au-Au2S相似,主要沉积在肝脏、脾脏、肺和肾脏。但明胶—硅氧烷—Tat纳米颗粒因为Tat具有很强的穿膜活性,在心脏、脑、肌肉和大肠内都有检测到。冰冻切片的荧光照片也证实了上述结论。本实验证明了明胶—硅氧烷纳米颗粒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基因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