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邦交用《诗》研究以 《左传》、《国语》为主要对象

来源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先秦文献典籍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之一。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说,其用语典雅优美,历久弥新,千百年来的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愉悦。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其文本方寸之地,包罗万千,记载了许许多多上古史实。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其思想含蓄深远,意义重大。春秋时期,它被时人们所引用,成为一种实用的工具,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中。  春秋时,诸侯、大夫、行人相互往来朝聘、会盟。他们最喜欢用《诗》来表明心志。本文第一章着重梳理用《诗》的外在表现形式。春秋邦交用《诗》主要以引、赋、歌、颂四种方式为主,每种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其中引《诗》较为随意,赋《诗》着重效果,歌《诗》与“乐”、“舞”相配,诵《诗》意在讽刺。  第二章探讨了邦交用《诗》的内在机制及功用。首先分析了用《诗》的类别及其用《诗》人的国别。其次探讨了,先秦用诗的扩散路径及地域,即从姬姓国扩散到非姬姓国,重点是非姬姓争霸国如秦、齐、楚等。最后,考察了其功用,主要即礼乐邦交的隐晦之词、政治争霸的谋略手段和文化认同的判断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知道,用《诗》来邦交是春秋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兴起、繁盛、衰落都有着特定的原因。第三章则对此着重进行分析,并进而探讨用《诗》现象与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文章还进一步结合史实,深入到具体的邦交实例当中,将场景具体还原,进一步探析了其时间范围及其兴衰过程。
其他文献
民国前期,绥远地区农会建立并发展起来。农会兴起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因为:第一,清末以来政府的倡导与支持,为农会的成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第二,清末移民和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