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指导下,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出发,把激活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因素作为研究要点,以Ik B-α的磷酸化和后继的泛素化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靶点,通过现代医学技术的辅助,以更深的层次探讨电针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作用机制,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所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指数、肝功能、血脂、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对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揭示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深层次的作用机理,阐明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原理及机制,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提供新的有力的实验理论依据。方法:选用8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正常组采用标准饲料(70%碳水化合物,20%蛋白质,10%脂肪)喂养;造模组依据范建高[1]经典造模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标准饲料的基础上加2%胆固醇、10%猪油)。12周后从正常组随机抽取2只、造模组随机抽取6只,将8只大鼠摘取新鲜肝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普通病理变化,肝脏病理学检查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剩余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模型组继续之前喂养,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每日应用电针疗法刺激NASH大鼠足三里、丰隆、肝俞、太冲穴;药物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每日应用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250mg/kg/d的水溶液灌胃。观察大鼠体重、饮食、精神活动状态、皮毛及死亡情况,在16周后将所有大鼠隔夜空腹以2%戊巴比妥钠麻醉,经下腔静脉采血,摘取新鲜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普通病理变化,分别观察使用电针疗法和西药熊去氧胆酸对NASH大鼠肝指数、肝功能(ALT、AST)、血脂(TG、TC、FFA)以及大鼠肝组织磷酸化IκB-α蛋白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1.肝指数: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电针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肝功能(ALT、AST):模型组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电针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较之药物组有下降趋势,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血脂(TG、TC、FFA):模型组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电针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肝组织磷酸化IκB-α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使用电针治疗后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下降(P<0.01),下降程度不如电针组,但电针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疗法和药物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电针疗法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优于用药物熊去氧胆酸,电针能明显降低大鼠肝指数,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模型组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电针治疗后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状态下IκB-α氧化磷酸化解离增加,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电针可以通过减少IκB-α蛋白解离,抑制NF-κB的活化,这可能是电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