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环境下传染病模型的传播动力学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0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但人类仍遭受着诸如艾滋、乙肝、疟疾、麻疹等多种传染病的威胁,因此利用传染病模型研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连续空间模型,空间离散的传染病模型在很多情况下更能真实地反映疾病的传播规律,我们把模型所考虑的离散区域称为斑块.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斑块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乡镇或者是一个岛屿.同时,在自然界中环境因为高度分化往往是非均匀的,作为非均匀环境的典型代表,空间周期的环境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此外,疾病的潜伏期也是影响其传播的重要因素(在数学上表现为方程具有时滞),它表示新染病个体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具有传染性.具有空间周期或者时滞的传染病模型,不仅非单调而且结构复杂,这使得对它们的数学理论分析和研究具有本质困难,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研究了几类具有空间周期结构和时滞影响的传染病模型的传播现象,主要包括:本文在第二章研究了周期斑块环境下具有双线性发生率和外部输入项的传染病系统.假设系统所有系数都具有相同的空间周期N ∈ N.本文利用下一代矩阵定义了基本再生数R0,然后构造闭凸集并利用Schauder不动点定理,得到当基本再生数R0>1且波速c>c*时,系统存在以c为波速的有界的非平凡行波解,其中c*为最小波速.由于系统具有双线性发生率,这给行波解有界性的证明带来了本质困难.我们通过发展新的分析方法,克服了这一困难,并在此基础上证明了 c=c*时行波解的存在性.利用反证法,证明了当R0<1,或者R0>1且c ∈(0,c*)时,系统不存在非平凡的行波解.由于空间周期性的影响,正平衡点的唯一性和行波解在正无穷远处的收敛性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这一问题并且发现地方病平衡点的确唯一存在,且行波解在正无穷处收敛到地方病平衡点.本文在第三章考虑了周期斑块环境下具有标准发生率和外部输入项的传染病系统,同样假设系统系数都具有正周期N.首先构造辅助系统并结合单调动力系统渐近传播理论,得到辅助系统的渐近传播速度,再通过分析传染病系统初值问题解的上下界并借助比较原理,得到当基本再生数R0>1时原系统的渐近传播速度.然后采用类似于本文第二章的方法证明了当R0>1,c ≥ c*时行波解存在,而当R0≤1且c>0,或R0>1且c ∈(0,c*)时行波解不存在.对比渐近传播速度与行波解波速,可知最小波速与渐近传播速度一致.为了解空间非均匀性对于疾病传播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疾病感染率和恢复率的非均匀性可使疾病爆发的风险增加并且使疾病的传播速度增大,同时扩散系数的非均匀性不会增加或减小疾病爆发的风险,但是会减小疾病的传播速度.本文在第四章分析了周期斑块环境下一类具有双线性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此时系统不含外部输入项,即不考虑人口动力学因素的影响.类似于本文第二章的方法,可得行波解在R0>1且c>c*时的存在性和有界性,以及在R0≤1且c>0,或者R0>1且c ∈(0,c*)时行波解的不存在性.模型难点在于分析行波解U(易感者项)在正无穷处的收敛性,通过对U建立Harnack型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发现U在正无穷附近单调递增,再结合有界性得到了行波解U的渐近行为.同时我们还发现行波解V(感染者项)在正无穷远处极限为零,也即V是脉冲波,这与前两章行波解有正的下极限明显不同.最后,理论分析了环境的非均匀性对于传染病爆发与传播的影响,发现种群扩散率的非均匀性对基本再生数R0不产生影响,但会使最小波速c*减小,感染率和恢复率的非均匀性都会使R0和c*增大.本文在第五章研究了斑块环境下不具有输入项的两种群时滞传染病模型.假设疾病具有潜伏期并且疾病在两个种群间相互传染.首先根据假设推导了模型,该模型S方程具有交叉感染项,同时I方程具有全局相互作用感染项(简称累加感染项).然后利用上下解和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当R0>1且c>c*时,系统存在非平凡的行波解.利用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结合反证法,证明了当R0≤1且c>0,或者R0>1且c ∈(0,c*)时,系统不存在非平凡的行波解.最后,分析和模拟了参数对于最小波速的影响,理论分析得到最小波速c*是交叉感染系数βij(i≠j)的递增函数,而数值模拟发现潜伏期τ越长则最小波速c*就越小.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年龄、生活方式、遗传易感是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以现有发病机制为靶点的AD治疗效果欠佳,这表明针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需要另辟蹊径。目前,随着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代谢性疾病与AD的关联性研究日益深入,发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异常与AD发病密切相关。AD病理进
学位
背景: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脏损害是重要的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之一。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心脏重构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由于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心脏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胶原蛋白比例失调和胶原排列紊乱而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损害。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是一种调节因子,可负向调节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被称之为PTEN/PI3K/AKT信号通
学位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典型反刍家畜代表,在青藏高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食品供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瘤胃是牦牛的关键消化代谢器官,其中栖息的复杂多样微生物与机体的健康及生产性能紧密相关。前期研究已证明牦牛瘤胃微生物总体的菌群结构组成和优势的细菌菌群。然而,根据瘤胃生理和营养素代谢特点,瘤胃微生物可分为不同的生态位微生物:固体颗粒饲料粘附、液相及瘤胃腹囊和背囊上皮粘附微生物。但目前有关牦牛不同生态位微
学位
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跌倒发生率增加以及医疗支出提高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因此研究如何促进老年人姿势控制功能、预防跌倒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亟需探讨老年人姿势稳定性下降的相关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康复手段以增强其姿势控制能力、预防跌倒。与人体姿势控制能力相关的身体各项机能均存在增龄性衰退。足部作为人体动力链的起始部位,在姿势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
学位
解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在结构基因组学、药物设计、蛋白质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是结构生物学领域解析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主流方法之一,它不需要样品结晶,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难以结晶的大分子复合体的三维结构。大量的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复合体,可能同时在不同的功能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构象,从而具有不同的三维结构,这称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异构性。分析和理解生物大分子
学位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中UC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弥漫性、浅表性、反复复发和缓解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以及黏液脓血便。目前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
学位
目的:基因治疗具备高效和低副作用等优点,是目前最具有前景的肿瘤治疗策略之一。本研究选择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系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第19外显子发生缺失突变的PC9细胞株,建立对吉非替尼即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
学位
BES1和BZR1最初作为特异调控油菜素甾醇(BR)响应的关键转录因子被发现,它们属于一个有6个成员组成的家族,包括BES1、BZR1、BEH1、BEH2、BEH3和BEH4。bes1和bzr1单基因缺失突变体没有出现BR突变体表型,说明这些蛋白之间有功能冗余。本研究通过构建高阶突变体,证明了BES1家族成员是BR途径下游必不可少的核心转录因子。在构建突变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不完全敲除的高阶缺
学位
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认知的体验性、偏差性及阶段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并及时进行智趣引领,让学生不断从迷茫走向顿悟。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喜欢数学,并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
期刊
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工作,是决定城市规划的根本,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以及城市环境的绿化和美观,有促进城市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在实际的景观园林施工建设环节中,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设计管理,由于景观园林中涵盖大量的绿化植物,因此施工养护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建设后的设施,以及植物的存活情况。此外,景观园林施工设计和施工养护技术,也要遵循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绿化施工的原则,确保我国生态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