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基本特性检测目的:合成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OIX_NPs),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改良双乳化法制备OIX_NPs,在光镜、电镜下观察OIX_NPs的形态、大小,近红外光激发后光镜下再次观察变化;通过Malvern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粒的粒径、多分散系数和电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吲哚箐绿(ICG)和奥沙利铂(OX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UV-Vis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OIX_NPs的光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镜下见OIX_NPs呈球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近红外光激发下可发生相变;Malvern粒径分析仪测得其粒径为247.10±2.65nm,多分散系数为0.12±0.04,电位为-14.23±1.46m V;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得到ICG的包封率为57.09±1.78%,载药量为2.08±0.06%,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得到OXP的包封率为24.95±4.27%,载药量为1.36±0.23%;与游离ICG相比,OIX_NPs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未见明显的偏移。结论:本实验通过改良双乳化法成功制备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OIX_NPs),其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且光学性质稳定。第二部分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的体内成像作用研究目的:观察OIX_NPs在肿瘤组织的聚集作用,并对其增强小鼠肿瘤区域光声成像的能力进行探索。方法:建立荷瘤C57BL/6小鼠皮下模型,随后尾静脉注射OIX_NPs(ICG 64μg/ml),分别采集注射前以及注射后2、4、6、12、24小时肿瘤部位的光声信号,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得OIX_NPs在肿瘤部位的最佳聚集时间点。之后将建模成功的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尾静脉注射游离ICG和OIX_NPs,在最佳成像时间点对肿瘤组织予以808激光1.5W/cm~2辐照5min,采集注射前、激光辐照前以及激光辐照后肿瘤部位的超声和光声成像图,使用平均回声强度及平均光声强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OIX_NPs注射后肿瘤区域光声信号开始增强,于注射后4小时达到峰值,此后光声信号逐渐降低,直至注射后24小时仍有少量残留。OIX_NPs注射后4小时,平均回声强度约为注射前2倍,平均光声强度约为注射前5倍。激光辐照后,平均回声强度及平均光声强度均较辐照前明显增强。而游离ICG组未见明显的信号变化。结论:OIX_NPs能有效聚集于肿瘤组织中,实现增强的US/PA成像,激光辐照后,成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联合光声动力对卵巢癌同源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OIX_NPs联合光声动力治疗对C57BL/6小鼠卵巢癌ID8皮下瘤的治疗作用,并对其免疫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建立C57BL/6小鼠卵巢癌ID8皮下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五组(n=8):(1)生理盐水组;(2)OXP组;(3)IX_NPs+PSDT组;(4)OI_NPs+PSDT组;(5)OIX_NPs+PSDT组。其中奥沙利铂剂量2mg/kg,每5天治疗一次,共4次。注射后4小时,予以光声动力治疗(808nm激光:1.5W/cm~2,5min;低强度超声:1W/cm~2,1min)。记录肿瘤体积和小鼠体重变化,治疗后24小时,从每组中随机选择3只小鼠进行处死,收集肿瘤组织及血液样本以备用,余下小鼠继续观察生存情况。收集的肿瘤组织进行CRT和HMGB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CD的诱导,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坏死,TUNEL法评价肿瘤组织凋亡,VEGF染色评估血管生成,Western Blot测定HIF-1α。收集的血样进行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FN-γ。结果:OXP、IX_NPs+PSDT、OI_NPs+PSDT和OIX_NPs+PSDT组小鼠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5.93%、54.23%、83.82%、94.31%,OIX_NPs+PSDT组小鼠的肿瘤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余组;生理盐水组、OXP、IX_NPs+PSDT和OI_NPs+PSDT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37、40和47天,而OIX_NPs+PSDT组在开始治疗后60天仍有小鼠存活,OIX_NPs+PSDT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余各组;同时该组小鼠血清IFN-γ浓度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OIX_NPs+PSDT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CRT和HMGB1表达,HE染色见明显肿瘤细胞坏死,TUNEL染色发现OIX_NPs+PSDT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81.88±3.0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免疫组化染色见OIX_NPs+PSDT组肿瘤组织内VEGF表达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OIX_NPs介导下化疗联合PSDT的策略在小鼠模型中能成功抑制肿瘤生长,延长中位生存期,同时能诱导肿瘤ICD从而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第四部分携氧载吲哚箐绿及奥沙利铂纳米粒联合光声动力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研究目的:探索OIX_NPs联合光声动力治疗的远隔效应,并对瘤内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建立C57BL/6小鼠卵巢癌ID8双侧肿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OIX_NPs组和OIX_NPs+PSDT组。尾静脉注射OIX_NPs,其中奥沙利铂剂量2mg/kg,每5天治疗一次,共4次。注射后4小时,只对原位瘤部位予以光声动力治疗(808nm激光:1.5W/cm~2,5min;低强度超声:1W/cm~2,1min)。记录原位瘤以及远位瘤肿瘤体积变化,治疗后24小时,从每组中随机选择3只小鼠进行处死,收集两侧肿瘤组织行CD4和CD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OIX_NPs组相比,OIX_NPs+PSDT组不仅能抑制原位瘤的生长,而且未进行光声动力治疗的远位瘤生长亦明显慢于OIX_NPs组,提示抗肿瘤免疫的成功诱导。同时较OIX_NPs组而言,OIX_NPs+PSDT组在原位瘤和远位瘤中均有更高的CD4和CD8表达(P<0.05)。结论:OIX_NPs介导下化疗联合PSDT能成功诱导抗肿瘤免疫效应,其不仅可以抑制原发肿瘤生长,而且能够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激活T淋巴细胞的瘤内浸润,延缓远位肿瘤生长,为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