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减震机制——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初探(1927—1937)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埠通商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和传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两种作用的合力下,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社会群体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结构等方面内容在内的近代上海社会结构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一方面对生产力的束缚起到了解放作用,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积累;另一方面,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分化、重组,旧有的结构被打破,新的结构尚未稳定,要素之间的异动极其活跃,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便是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些迥异于过去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以济贫救灾等慈善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社会保障,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时代呼唤一种新的社会安全机制的出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渐次实施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安全措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内容的初具雏形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尽管在此后的十年左右时期内,社会保障事业所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有限的,但在保障并提高社会成员的就业率和减缓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方面,这一保障体系一度曾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就总体而言,由于运作上的艰难性,社会保障在促进上海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明显是微弱的。个中原因,既有浅层次的诸如经济的衰落、政治的腐败、列强的干预等因素;同时,也隐含了近代中国在实践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矛盾律。
其他文献
两汉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人大多以人物为中心,对个别人物的思想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思想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从整体上对诸子思想,尤其是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暴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该文以关注幸存者这个"弱势群体"为出发点,主要依据一些档案资料和作者对39位南京大屠杀幸
《东京梦华录》为北宋遗老孟元老避地江左后所撰,共有十卷,涉及宫城、河道、店铺酒楼、街坊巷市、皇宫朝会、郊祭大典、市民生活习俗、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勾栏瓦肆、歌舞百戏
长期以来,因政治上的畛域,学界没能对蒋梦麟的教育思想给予应有的重视,实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大憾事,为了发掘和吸收蒋梦麟进步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当前的高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中外合办银行的兴办高潮。此前,现代新式银行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在此后的约十年时间里,中外合办事业昙花一现般勃兴。北洋政权的跨台后,喧嚣
陈香梅是杰出的女性代表之一,生于名门,长于乱世,嫁于陈纳德将军,活跃于美国和中国两岸三地的各个阶层,近年来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身体力行。本文以浙江大学档案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