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对抗战时期中国首都重庆的形象塑造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_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具历史性的事件之一。虽然这一历史事件己经结束65年了,但读史可以明鉴,中华民族史上这段悲壮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抗战重庆研究是抗战历史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却鲜见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并且从传播学视域的国家形象角度切入的研究几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美国《时代》周刊一贯重视对中国的报道。《时代》周刊自创刊起就对中国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度,最频繁报道中国的时段是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在《时代》的中国报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那么,《时代》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形象,这样的形象塑造意味着什么,这就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研究对象上看,在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时代》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中,本文属于填补空白的研究课题成果。本文以美国《时代》周刊为个案,在传统史学研究基础上,借用国家形象理论,试图用话语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系统解读该刊在二战期间的重庆报道文本,探讨《时代》周刊塑造战时中国首都城市及其“国家形象传播”的特征、传播战略和效果,以期获得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中国形象的历史启示。在《时代》周刊的报道中,重庆不仅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而且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时代》周刊塑造的抗战重庆形象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美的领导人”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重庆形象符号还包括“追求民主”,“为中国独立不懈抗争”的国民政府以及美国政府对其的支持。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翼也是《时代》周刊塑造重庆国家形象符号的组成部分,但报道比重相对很少,而且多为批评。《时代》周刊笔触下,重庆大轰炸“使重庆成为伟大,把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男女融合成为一个社会”。《时代》周刊塑造的波光粼粼的重庆的“愿景”以政治主题居多,并没有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抗战首都城市形象。《时代》周刊对国民政府领导下的重庆寄予厚望,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的巨大变革没能在重庆出现,却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发生了。这也是费正清所说的美国媒体的失败。本文研究显示,这种变化也没有被《时代》周刊充分地报道。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意识的加强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后备力量和新鲜血液,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为此,有些高校已
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面临着重重压力和挑战。2008年底袭来的那波强劲的金融危机使得银行家、商业巨头开始倒闭或纷纷裁员,金融和政治格局都随之洗牌。而
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未来发展。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切合高职教育实际和区域文化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
哥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通常是恐惧的亲临者甚至是牺牲品,而女性哥特文学以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标准为目的,女主人公通过救赎男性人物从而达到自我拯救,实现自我,是对性别等级和男
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交通、海防建设和海洋开发提供主要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近几年,随着国内造船产能迅速提高,造船项目盲目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对项目收益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
多发送多接收天线(MIMO)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它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协作中继
巴蜀地区的建筑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尤其是在元明清时期,巴蜀建筑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繁荣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建筑遗产。本论文以巴蜀地区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为研
和谐企业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所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守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实现企业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