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其中,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不仅背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更是作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将胜任力理念引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对高校教师的招聘、选拔、培训、绩效和薪酬管理和教师评价等方面提供依据,更是对高校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并基于胜任力同族要素间的共协反应机理,将胜任力模型应用到教师评价中,整个过程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旨在探求胜任力模型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的主要研究结果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元分析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要素初始模型,然后依此编制高校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由职业化心态品质、岗位执行技能、发展性综合能力三个维度组成,这三个维度包含的17个三级因素分别是:一、职业化心态品质--责任心、主动性、自信心、反思能力、成就动机、稳定的情绪;二、岗位执行技能--组织管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三、发展性综合能力--前瞻预见性、信息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影响他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根据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编制高校教师评价表,然后将评价表进行模拟实践应用。其中,评价方法是根据胜任力要素间的共协反应机理,取代传统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的加权综合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计算,这种基于胜任力模型与共协反应机理的评价方式,反映了高校教师同族胜任力要素问的共协关系,即同族要素中如果所有胜任力要素得分都偏高,那么这一族胜任力要素之间会相互促进,使得这族胜任力整体水平处在较高位置,这就是共协反应机理中的共协促进作用;如果同族要素间胜任力要素有强有弱,那么较强胜任力因子对较低胜任力因子存在一种补偿关系,使得这族胜任力整体水平保持较高,这就是共协反应机理中的共协补偿作用;如果同族胜任力各要素都比较弱,那么要素间表现出相互抑制的作用,使得整体胜任力族的水平处在较低位置,这就是共协反应机理中的共协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