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评价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县域为例,利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从种植方式的生态功能、农田系统的能值、生态系统健康、经济等方面对该区的保护性农作制进行了生态经济综合评价。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结论有:1.从农田生态功能的角度地膜覆盖虽然有效提高表层土壤温度,延长高寒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期,提高粮食产量,但作物生育后期地膜对降水入渗的负面影响,导致土壤干旱,对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造成负面影响;干旱地区应限制高耗水作物,在缩减作物播种面积的条件下可以扩大用水效率高的作物种植面积,如玉米、小麦、莜麦种植,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的效率; 2.生态与经济需求存在矛盾。通过不同作物生产的能值分析结果得出,从经济角度米讲,农民种植首选马铃薯,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以马铃薯为主的作物种植结构,会导致土壤的风蚀大幅度增高;作物种植结构方面,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偏低,占总种植面积的5%以下,说明该地区仍以传统的种植业经营为主,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不符合武川县农牧业发展的特点; 3.综合生态、环境、经济等指标,构建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不同农田生态经济总体优势。武川县不同作物的优势指数大小顺序为;青饲玉米>油菜>覆膜玉米>草谷子>覆膜马铃薯>垄作马铃薯>小麦>莜麦。因此,应着力发展优势指数大的作物生产,以取得综合效益最优。 4.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作制进行生态经济综合分析:(1)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与种植莜麦和人工种草三种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模式的能值产出最高,达到2.57×1010sej/hm2,比莜麦种植模式高37.4%,与全部种植莜麦模式相比,治理模式效益增加23.7%。人工牧草模式产出最低,效益最差; (2)乌兰察布市“进、退、还”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农业生产仍未摆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进行农业生产的局面,但战略模式的经济投入已经较传统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高于武川县丘陵治理模式(7.80×1015/hm2)。 (3)张北县“保护地蔬菜”经济开发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地蔬菜生产模式经济效益远大于莜麦生产。白菜和萝卜的生产投入水平已经超过中国农业系统平均能值投入率,表明当地蔬菜生产已经摆脱了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进行农业生产的格局,系统外的投入大幅度进入,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萝卜生产模式的能值产出最高,比白菜生产高26.6%,比莜麦高47.8%。但其投入比白菜低14%,比莜麦高9倍多。莜麦生产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分别是白菜和萝卜生产模式8.5倍和6.4倍。从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看,莜麦模式可持续能力优于萝卜和白菜模式。
其他文献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主要病害,由于条锈菌高度变异和抗源利用不合理易导致品种的抗性丧失并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摸清小麦不同类型代表性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对抗病育种和合理利用抗源进行基因布局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持久抗性品种、农家品种、慢锈性品种和甘肃陇南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鉴定、基因推导、温敏抗性检测、常规杂交分析等,明确其抗性组分及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抗性特点,发掘新基因,利于解析抗性遗传模
以2个水稻杂交组合的F2~F4代为材料,连续两年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尚志、梧桐河三个试验点按当地高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F3代育种材料于2005年在上述三个试验点,以同一方案进行生态实验以便分析生态条件对水稻杂交后代的选择效应以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地选育的材料存在显著差异。1、F2代变幅较大的农艺性状为:有效穗数、单株穗重、秆重和每穗总粒数。2、各地的最佳生育期日数为:哈尔滨1
Like other subjects,disaster risk science has developed its own vocabulary with glossaries.Some keywords,such as resilience,have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on defi
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中,倒伏是制约大豆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套作大豆苗期发生倒伏和茎秆藤蔓化与倒伏并发的特殊性,筛选适合于套作大豆苗期的抗倒伏综合评
试验于2013-2015年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0.3512%,20-40cm土层含盐量0.2931%)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种植方式(平作覆膜、垄作覆膜和沟作覆膜),副区为2个花生品种(花育22号和花育25号),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差异,以及花生全生育期0-100cm土层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