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其动脉供应来自肺下叶的一个或多个基底节。动脉供应起源于胸降主动脉的异常动脉。大多数研究人员声称,最常见发病部位是左肺下叶基底节。以前有研究将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称归类为Pryce I型肺隔离,但受累肺的气管支气管树结构并无异常,与支气管肺隔离症不同。“隔离”一词表示肺组织是否与正常支气管连接仍有争议。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这种异常与肺胚胎学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人没有症状。然而,患有这种异常情况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咯血、劳力性呼吸困难、持续性干咳、心脏杂音等症状,尤其是儿童,在儿童时期,由于左路心脏超负荷可能导致连续胸部杂音和充血性心脏衰竭,而在成年后,咳血可能存在,也可能表现为无症状,体检中偶然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证实性检查,可显示局灶性磨砂玻璃混浊(GGO)和全身动脉异常血管,用于诊断正常肺的全身动脉供血异常。其他的调查方式包括胸透,在不复杂的病例中,可以看到均匀的混浊或斑片状的实变。由于急性感染或慢性炎症,可出现明显的囊性间隙,并可看到空气-液体水平,提示病变支气管相通。磁共振成像(MRI),这是一个诊断工具,有助于揭示识别异常血管起源于主动脉。同时,进行选择性肺动脉和主动脉造影,以确定诊断和手术计划。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正常的气管支气管连接的存在或缺失。对于所有有症状和无症状的个体,建议进行治疗,因为有很高的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如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大量咯血、由左至左分流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复发性严重感染。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肺叶切除、节段切除、异常动脉结扎、支气管连接正常时异常动脉与肺动脉吻合。在少数病例报告中,血管内栓塞治疗也被描述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替代治疗方式肺隔离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在常规高分辨率产前超声检查可诊断,其病因未知。“隔离”的意思是“分开”,可以表示为一部分肺组织的血液供应来自一个或多个异常的全身动脉,与正常的支气管树没有特殊的关联。肺隔离症有两种类型:腔内型和腔外型。腔内型肺隔离症可见正常肺叶的脏胸膜层,而在腔外型肺隔离症中,正常肺被自身的胸膜覆盖而分离。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并有多年的异常,只有在常规体检或在受影响的下叶出现复发性细菌性肺炎时才能发现。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肺隔离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或咳痰、发烧、咯血和胸痛。在腔内型肺隔离症(ILS)的病例中,患者大多无症状,占近75%,比腔外型肺隔离症(ELS)更常见。它几乎总是出现在下叶(98%的病例),更常见的是在左侧后基底节。游离肺位于正常肺胸膜内。最大的病变通过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输出性心力衰竭、咯血或大量胸腔内出血。肺外型肺隔离症(ELS)更常见于男性患者,比值为M:F=4:1,常在产前或新生儿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上意外发现。通常在婴儿早期发现,占25%的病例。患有ELS的婴儿可能没有症状,也可能由于肺发育不良、肿块缺陷和进食困难而遭受呼吸窘迫。它通常与心脏缺陷、肺发育不良、前肠重复囊肿、椎体异常或膈肌异常等其他畸形一起发生。成年患者很少因为血胸、肺梗塞、感染或咯血而出现症状。隔离的肺有自己的胸膜。典型的发生于下叶与左半膈之间的后肋膈沟(63-77%)。也可以不寻常地出现在纵膈腔内或半膈下。在椎体外隔绝的情况下,动脉供血主要来自于直接从主动脉发出的全身动脉,而静脉供血主要通过奇静脉-半奇静脉系统或上腔静脉供血(80%)。对于疑似肺隔离的病例中,影像学的基本和主要目的应该是阐明异常的血管解剖。为此,开展了胸部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常规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钡剂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利于肺隔离症的诊断。胸部X线检查通常是对肺隔离病例进行的第一次调查,其诊断常常受到怀疑。与肺隔离相关的实质改变是可变的。在肺内隔离(ILS)病例中发现的典型异常是肺内病变累及左下叶后底段。在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中,右下叶可能受到影响。胸片上可见不复杂的肺内隔离,表现为均匀的混浊或实变。可能出现空化区,但这并不总是意味着感染活跃。囊性间隙可能是慢性感染的结果。胸片可显示单个或多个囊肿,大小不一,可显示空气液面或完全充满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出结论,应该与气管支气管树相通。大多数的肺内隔离被看作是一个三角形的肿块,其长轴指向肺基部的中部和后部。其他特征包括持续性或复发性肺炎。肺隔离很少表现为高辐射或支气管气图。许多骨外隔离是小的,在胸片上无法检测到。外侧骨隔离通常表现为清晰的、均匀的混浊,见于左侧后内侧半膈。由于缺乏与正常气管支气管树的沟通,病变内囊性区域的发展是不常见的。病变内空气的存在意味着与胃肠道的明显沟通。胸片上也可发现膈疝。在目前的情况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已成为显示肺隔离相关实质异常的最佳选择。它的优点是能够显示肺实质的异常以及动静脉解剖。计算机断层摄影被认为比核磁血管成像更有优势,因为CT扫描所需的时间明显更短,这使得评估更容易。CT也为评估小血管和肺实质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在肺隔离症患者中,纵膈窗可见多发分隔状囊实性低密度病变,并可见空洞病灶、支气管扩张、肺炎等征象,肺隔离肺组织周围可见肺气肿,肺叶是正常的大小。肺隔离主要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特别是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当恶性肿瘤不能被排除或病人遭受复发性感染。许多研究表明,手术治疗是所有诊断为肺隔离的患者的标准程序,因为它有助于防止出血并发症和复发性感染。对于腔内隔离(ILS),通常建议通过开胸或视频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叶。同时,建议对异常血管进行隔离切除和栓塞,以达到血管外隔离的目的。开胸手术是一种安全隔离和分割全身异常供血动脉的手术方法。然而,有报道说,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完整胸腔镜切除。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和肺隔离症都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异常供血类型,具有多种理论病因,常因其表现的多样性和非特异性而被误诊,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CT作为一种无创、操作简便的检查方式,其增强扫描可观察异常血供来源,并能观察肺内影像表现。因此,本研究旨在证实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CT影像学表现,能够准确识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与肺隔离症,并有助于正确的治疗。目的:总结成人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与肺隔离症可资鉴别的CT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为中国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线科进行的回顾性分析,选取2013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诊断为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或肺隔离症的65例成人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肺隔离症患者42例,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患者23例,评估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咯血、劳力性呼吸困难、持续干咳等)以及CT影像特征(病灶部位、血管起源、血管宽径、肺纹理增强、实变、磨玻璃影、空洞或空泡征、肺气肿等),并应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成人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与肺隔离症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中,患者年龄(p=0.376)和性别(p=0.229)无统计学差异。然而,临床症状的有无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基于CT影像特征,成人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与肺隔离症患者的病变部位(p=0.966)和异常血管起源(p=0.133)无统计学差异。然而,变异血管直径(p=0.000)、有无肺纹理增强(p=0.000),有无实变或磨玻璃影(p=0.000)和有无空泡或空洞征或肺气肿(p=0.000)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作为肺少见两种疾病的异常体动脉供血肺基底段与肺隔离症,MSCT影像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地鉴别和指导未来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