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我国牛肉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牛肉产量持续增加,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但长期以来,我国牛肉消费存在实际消费水平模糊、宏观统计数据与实际消费数据脱节的现象。分析中国牛肉产业产销各环节实际存在的损耗情况,对探究当前我国牛肉产量与消费量衔接问题、保障政府制定出更贴合实际的中国牛肉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接着从不可食部分与损耗概念的区别入手,针对肉牛养殖、运输(至屠宰企业)、静养、屠宰、遇冷排酸、分割、冷冻储藏、运输(至批发/加工企业)、零售等产销各环节的损耗情况展开了讨论,并根据中国居民饮食习惯加入了对牛的头蹄尾、“下水”等胴体外可食部分重量的分析,总结了当前中国牛肉产销环节综合损耗、整体可食、有效供给量等情况。最后,将中国牛肉胴体可食率与美日国家做出对比,并针对中国牛肉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五个结论:第一,中国牛肉产销环节综合损耗率为9.52%。目前中国牛肉市场上共存在冷鲜、冷冻和热鲜三种肉品消费形态,因此我国牛肉产销环节综合损耗率是由三种消费形态损耗率乘以各自的消费占比后加总得到的;第二,中国肉牛整体可食率为94.84%。按照我国居民消费习惯,除了胴体中的可食部分外,原本不在统计局产量统计口径之内的肉牛的头蹄尾、“下水”也被广泛食用,故我国肉牛可食用情况采用胴体可食率加上可食头蹄尾与可食“下水”占比的整体可食率指标来衡量;第三,中国肉牛胴体可食率高于美、日等典型地区。这是由于中国居民爱好食用“肥牛”等饮食习惯,故分割环节的肥肉被保留;第四,2013年中国牛肉有效供给量为613万吨。牛肉有效供给量是扣除损耗及胴体外不可食部分后的供给量;第五,2013年中国牛肉人均有效供给量为4.8公斤。随着我国牛肉消费比例的进一步提高,产销环节存在的损耗情况是亟需得到重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了挂钩实际消费数据,合理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牛肉膳食结构,改善居民饮食习惯、加强资金技术支持,促进精细化包装落地、注重牛肉安全问题,严打肉品走私行为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