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回顾了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归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以及贸易发展战略理论关于就业的观点,为实证检验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接着从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三方面分析对外贸易影响就业的三条路径,全面阐述外贸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理论假设;然后结合中国对外贸易和就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1996~201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差异;并以2001年为分界点分阶段探讨了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变化;且通过变系数面板模型分析三大区域内部各省(市)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差异。
  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外贸易就业效应不仅仅是指外贸对就业量的影响,更包括对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且实证结果表明外贸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大于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而对外贸易的就业结构效应相对不显著。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就业效应更为显著,其次为中部地区。(2)东、中、西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有所减弱,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加强;三大地区对外贸易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都比入世前显著;东、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只有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产生了影响。(3)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区域内的各省(市)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的就业效应,每个省份在模型中的系数值不同,进口的就业效应在各省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省份表现为负值,个别省份表现为正值;而出口对就业的影响除个别省份不显著外,大致上均为正相关。
  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1)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就业的长期持续发展。(2)适度增加进口,积极利用国外资源。(3)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对外合作,缩小贸易和就业的差距。(4)平衡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在扩大就业数量中提高质量。(5)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会议
本文在研究R&D测算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江西省2000年至2011年R&D支出相关数据,对江西省R&D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R&D由非生产资产转变为生产资产后,对国民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R&D资本存量自2000年至2011年,一直呈逐年增长状态,但是R&D资本形成额先增长后下降,导致R&D资本形成额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占江西省地区生
学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准实施使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控制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适度规模,保持合理的规模分布对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型多为经验模型,存在参数意义不明的不足,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已经证明了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性质和模型中参数的分维性质,从分形的视角对城市群规模分布展开研究更加科学严谨。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展开实证分析,认为长兰角城市群规模分布
学位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在D-S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数学方法,将空间因素纳入了模型,之后考量了诸多因素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随之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之后的国外学者,基本沿袭了克鲁格曼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极大程度上繁荣了新经济地理学。而我国对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关注较晚,而且,目前的主要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性的,相应的实证研究较少,此外,实证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国家层面开展,而对
期刊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评估问题,目的在于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本文首先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选取23个具有代表性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这23个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出了4个公共因子,计算因于得分。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经历了两次峰点,分别是2003年和2007年。其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