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品行文幽默风趣、语言机智俏皮,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并获得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的《茶馆》更是其话剧文学的巅峰之作。该作品通过对茶馆和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揭露了人民与旧时代的深刻矛盾。这是一部被评为“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好戏,因此也赢得了国内外的盛赞。当然,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与英若诚和霍华两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通常处于边缘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渐渐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尝试目的论、多元理论、解构主义等理论研究译者主体性。虽然这些研究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任何翻译都是以理解开始的,译文是理解原文后的产物。因此,“理解”这一概念在翻译研究中至关重要。哲学阐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高了崭新的视角。阐释学是一种探究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偏见、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与翻译的主体性有着内在的联系。理解是过去视野与现在视野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态度、经验、信仰、偏好、文化特征和审美观,使文化过滤成为必然。本文作者将使用理解的历史性和文化过滤两大概念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译本。通过实例研究,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两位译者是如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旨在说明《茶馆》的两个英译版本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作者希望本文能给以后的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并希望引起学者对经典作品《茶馆》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