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内经》情志治疗思想及方法为研究对象,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与先秦诸子及现代心理学有关内容互参,系统总结出情志治疗三大方法,即情胜法、思胜法、调欲法,统称为情志疗法。 情志治疗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疗法建立在《内经》人性观、情志观基础上。《内经》认为人形神相即、“配天象地”、“中傍人事”,将人视为心身合一,并与自然、社会等环境因素有机联系的整体。《内经》人性观的基本认识方法也体现于对情志的认识上,即辩证看待情志,置情志于广泛联系中加以考察。情志相胜是《内经》情志观的理论核心,以现代心理学观点分析,该理论包含“情胜”与“思胜”两大内容,体现出《内经》对“情”与“情”、“情”与“思”(认知)关系的认识。情志相胜具有心身两种基本效应,“心”效应即一种情志可以克制另一种情志,“身”效应即情志可带动脏腑气机变化,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情欲整合是《内经》论“情”的显著特点,“欲”是情志产生的基础,欲求障碍可引发情志障碍,欲求调和可治疗情志障碍。《内经》将情志置于具体的个性特征中考察,为情志治疗因人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还将情志与“人事”、自然环境相联系。这一切皆为中医情志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情志四诊是运用中医学传统的望、闻、问、切方法,获取情志障碍及其心身障碍有关资料的方法。有关资料包括“人事”、躯体、个性、欲求等内容。 “阴平阳秘”是情志健康的标志,具体包括喜怒和、欲求适、习俗乐、志意和、性情和诸方面内容,是诊察情志障碍、评估疗效的标准。 “思胜疗法”是将情志相胜中的“思”加以分化所形成的情志疗法。针对情志障碍中的“思障”,尤其是“认知固着”,本文提出比较法、提问法、实境验证法、观念移植法、祝由法、语言疏导四步法。 “情胜疗法”是将情志相胜中“情”加以分化而形成的情志疗法。包括喜胜、怒胜、悲胜、恐(惊)胜诸具体方法。在该法理论研究部分,提出了情志阴阳胜负、情绪的经意与不经意的观点。 “调欲疗法”以中医情欲思想为主,吸收先秦诸子的情欲思想,并结合学生临证实践提出。包括导欲、养欲、从欲、节欲、中适五种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