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五氧化二钒的制备与改性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常见商业化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及磷酸铁锂(LiFePO4),而钒氧化物如五氧化二钒(V2O5)可以嵌入/脱出多个锂离子,释放较高的理论容量,也一直被锂离子电池(LIB)行业广泛关注。由VO5构成的金字塔层组成的五氧化二钒中独特的层状结构,这为锂离子的嵌入/脱出提供了巨大空间。但是,α-V2O5本身较差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其循环稳定性较差。此外,电子电导率低、离子电导率低和缓慢的电化学动力学也限制了它性能的发挥。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微纳米材料和离子掺杂两个角度对五氧化二钒进行了改性研究,对其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分别进行了优化处理。首先本文合成了不同维度的V2O5微纳米级别材料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以商用V2O5为原料,通过水热和煅烧的工艺方法,得到了一维纳米带、二维微米薄片的V2O5材料;同时为了得到三维结构,以偏钒酸铵为原料,尿素为形貌调节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得到八面体结构。在电压窗口2.5-4.0 V下测试,V2O5纳米带和微米薄片在1 C下首次循环分别显示169、155 m Ah/g的初始放电容量,200次循环后容量分别为105、106 m Ah/g,对应容量保持率为86%和80%;V2O5八面体初始容量为142 m Ah/g,25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29 m Ah/g,保持率为91%。由此可知,低维材料中互相连通的结构和微小纳米单位协同改善了V2O5的电化学性能。反观八面体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这归因于三维立体结构,能够降低Li+扩散距离,锂离子的脱嵌变得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三维结构有效释放充放电过程的内应力,使得电极材料获得更稳定的循环性能。本文采用了离子掺杂的方式,在更宽的电压窗口下测试,氟化后的材料可以获得更高的容量,同时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将商用V2O5作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对其进行氟化处理,得到氟化后的V2O5(V2O5-F)。研究氟离子掺杂对V2O5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氟的掺杂可以影响晶粒生长,调节颗粒形成尺寸。随着氟化程度增加,颗粒尺寸不断变小,且形貌趋向一致和规则,说明掺杂氟还会影响晶面的生长取向。V2O5-F在大电流密度下保持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5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27 m Ah/g,4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可以保持为167 m Ah/g,容量保持率为74%,实现了2.0-4.0 V电压窗口下在大电流密度下循环时,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高保持率的目标。氟离子的掺杂,提升了五氧化二钒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使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显示出较高的可逆性。
其他文献
水系锌离子电池是当下储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成本低、在自然界中资源丰富,尤其是使用的电解液为水系电解液,不易燃,安全性好,有望成为下一代可充电电池的有利候选者之一,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锌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较大,使得锌离子在正极材料中嵌入困难,影响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因此,研究合适的正极材料是水系锌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之一。在本论文中,共研究制备了两种正极材料,一种材料为Ag掺杂的Mn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高低温放电性能好、无记忆效应且设计灵活,因此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作为消费类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寿命通常一到三年基本就可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然而,作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需要有更长的寿命。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锂离子电池老化测试需要很长时间,导致性能反馈延迟,严重制约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与开发,快速评价锂离子电池寿命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以,采用加速寿命实验对锂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转化器件,由于其简单的工艺、较低的制备成本和高效的太阳光利用效率得到了科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吸光层钙钛矿具有易于制备、激子束缚能低、激子寿命长等特点,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在钙钛矿薄膜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晶体缺陷,而这些缺陷将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和光电转化效率。本论文使用一步旋涂法制备Cs掺杂的三
由于锂资源短缺且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的储能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用水系电解液的锌离子电池具备高安全性、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是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储能体系的理想选择之一。锰基材料具有资源丰富、低毒性和高能量密度等优点,是目前水系锌离子电池最有潜力的正极材料之一。其中,一氧化锰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已在催化、冶金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然而,由于低的可逆容量和不明确的反应机制
铌酸钛(TNO)是一种优异的嵌脱锂材料。其在发生嵌脱锂时有3对氧化还原电对(Nb5+/Nb4+,Nb4+/Nb3+,Ti4+/Ti3+)的参与,为其提供了高于石墨的理论容量,其平均对锂电位为1.6V,避免了电解液的分解,提升了电池安全性,此外其还有着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目前倍受关注的两种铌酸钛材料:TiNb2O7与Ti2Nb10O29分别有着387.6mAh/g和396mAh/g的理论容量,但是其有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通过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新型能源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以锌-空气电池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转化装置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充放电时空气电极进行的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和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反应过程缓慢,使用高效的电催化剂可降低反应过电势,加快反应进行。Pt/C和Ru O
锡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高比容量、储量丰富、成本低等优点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锡基材料由在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体积变化,造成活性物质粉化脱落、SEI膜不断破裂形成等问题,导致锡基材料的容量迅速衰减。同时,锡基材料具有较低的首次库伦效率,也严重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提升锡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库伦效率,是推进锡基负极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本文以成本较低的氯化亚锡为原料,通过
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中药渣产生量不断提升,填埋或直接排入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而由于中药渣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继续进行资源性物质的提取以及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制备,难以大规模推广开来。作为主要来自于农田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堆肥化处理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经有效成分提取之后产生的中药渣(如蒸煮药渣),一般氮磷含量难以满足堆肥产品要
氢气具有来源广泛、零污染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氢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助于高效利用氢能,但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商业化主要受困于其高昂的催化剂成本以及缓慢的阴极氧还原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阴极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的活性机理、稳定性增强机制以及研究现状,探究了低Pt载量、高活性和高耐久性Pt基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揭示了催化剂性能提高的机理。首先
锌离子电池由于含量高、安全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最有前途的二次储能系统,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与锌离子电池相似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将二者进行集成制备出变色锌离子电池,通过颜色变化对电池容量进行实时监测。在锌离子电池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工作过程中,电极材料对二者的性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电极材料的研究至关重要。钒氧化物的大孔道晶体结构,可以为离子的传输提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