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比于硅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i IGBT),碳化硅基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具有更低的功率损耗、更高的工作温度和更高的开关频率。面向下一代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提升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可靠性大电流3.3kV SiC MOSFET的研究至关重要。SiC IGBT因其双极输运的工作机理,具有更令人期待的功率处理能力,探索性地开展6.5kV SiC IGBT的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硅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Si IGBT),碳化硅基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SiC MOSFET)具有更低的功率损耗、更高的工作温度和更高的开关频率。面向下一代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器提升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可靠性大电流3.3kV SiC MOSFET的研究至关重要。SiC IGBT因其双极输运的工作机理,具有更令人期待的功率处理能力,探索性地开展6.5kV SiC IGBT的研究,对未来引领轨道交通牵引前沿技术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本文以实现高压场控型SiC功率晶体管(3.3kV平面栅SiC MOSFET和6.5kV平面栅SiC P-IGBT)的国产化为最终目标,重点研究了3.3kV平面栅SiC MOSFET的短路能力和栅极可靠性以及平面栅SiC P-IGBT的高比导通电阻(Ron,sp)等关键瓶颈问题。紧扣短路冲击下晶体管内部的电热耦合规律和MOS界面物理特性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如下创新研究:揭示了3.3kV平面栅SiC MOSFET短路过程中电流钳位现象的物理起源与短路失效机理;通过深入研究平面栅SiC MOSFET栅极下方的二氧化硅(Si O2)/SiC界面物理特性,揭示了平面栅SiC MOSFET非对称安全栅压和高温栅极可靠性问题的物理起源;成功研制出国产化高可靠性大电流3.3kV平面栅SiC MOSFET和6.5kV平面栅SiC P-IGBT。1)3.3kV平面栅SiC MOSFET的短路特性和失效机理基于器件的电热耦合模型,揭示了3.3kV平面栅SiC MOSFET短路过程中电流钳位现象的物理起源和不同栅极电压脉冲条件下的短路失效机理。3.3kV平面栅SiC MOSFET沟道处的高界面陷阱密度(Dit)是导致器件在短路过程中产生电流钳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短脉冲栅极电压条件下,高温下流过沟道的电子电流触发了正温度反馈从而导致器件短路失效。然而,在长脉冲栅极电压条件下,高温下的空穴电流触发了器件体内的寄生NPN双极结型晶体管从而导致器件短路失效。2)平面栅SiC MOSFET非对称安全栅压和高温栅极可靠性基于所设计的N型JFET区和P型沟道区MOS电容,研究了平面栅SiC MOSFET非对称安全栅压和高温栅极可靠性问题的物理起源。当温度范围为25℃~300℃时,平面栅SiC MOSFET的最大安全正栅源电压(Vgs)由JFET表面栅氧特性决定,而最大安全负Vgs由沟道表面栅氧特性决定。然而,沟道表面栅氧比JFET表面栅氧更容易发生Fowler-Nordheim隧穿行为,从而导致当前平面栅SiC MOSFET的非对称安全栅压。当温度范围为25°C~150°C且-15V<Vgs<25V,栅氧可靠性退化由空穴或电子的直接隧穿引起。但是,当温度升高到300°C且-5V<Vgs<10V时,栅氧可靠性退化可能由肖特基发射和普尔-弗伦克尔发射机制引起。300℃高温下Si O2/SiC界面势垒高度(ΦB)的退化是导致SiC栅氧击穿电荷(QBD)退化的主要原因。3)高可靠性大电流3.3kV平面栅SiC MOSFET的研制在1)和2)的研究基础上,研制了高可靠性大电流3.3kV平面栅SiC MOSFET(芯片面积为9×5mm2),满足轨道交通应用领域高温、大电流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在25℃和175℃时,阻断电压(VB)分别为4.2kV和4.3kV,阈值电压(Vth)分别为2.89V和2.01V,导通电阻(Rds(on))分别为72mΩ和110mΩ。当温度从25℃升高到175℃时,母线电压为1.5kV下的关断损耗和开通损耗分别仅增加了9.6%和4.1%,开关损耗表现出低温度依赖特性。母线电压为1.5kV下的短路耐受时间大于10μs。经过168小时高温栅偏试验后,Vgs=+20V和Vgs=-5V下的阈值电压漂移均值分别为+0.4V和-0.18V。4)6.5kV平面栅SiC P-IGBT的研制和高Ron,sp问题的研究研究了P型SiC欧姆接触、P型SiC栅氧以及高温热氧化预处理等关键技术,国内率先研制出6.5kV平面栅SiC P-IGBT,并揭示了Si O2/P型SiC界面的高Dit是导致高Ron,sp的主要原因。25℃时最优器件的正向VB达到6.67kV,集电极电流密度(Jc)为-100A/cm2时的集电极-发射集导通压降(VCE(on))为6V。1300℃高温热氧化P型SiC外延片3小时可以有效降低6.5kV平面栅SiC P-IGBT的VCE(on),Jc=-100A/cm2时的VCE(on)降低了约1V。价带(Ev)顶0.3e V处的Dit大于1013cm-2e V-1,不但降低了P沟道的反型迁移率,而且导致器件产生高Vth。低P沟道反型迁移率和高Vth直接导致SiC平面栅P-IGBT产生高沟道电阻。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分别采用初始中等强度他汀加依折麦布联合与中等强度他汀单药降脂方案,并根据《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界定的标准,对比观察两种降脂方案对超高危ASCVD患者短期LDL-C达标率的影响,探讨行PCI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
背景高血压是是引起心脏、脑、肾及血管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及血管重塑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一种多酚类植物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我们最近研究表明,GA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大和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但是,GA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目的探讨瓦房店市2008-2018年10年间急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状况,分析干预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明确瓦房店市高危胸痛患者的医疗水平,为今后瓦房店市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显示瓦房店市县级医院在2008年1月-2018年1月急诊胸痛患者共8468例,其中ACS胸痛患者7855例。本研究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1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要素,持久性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进而可引起心室肥厚,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唾液酸转移酶7A(Sialyltransferase7A,Siat7A)是CMPNeu5Ac:Gal NAc-Rα2,6-唾液酸转移酶,有学者在不同基因背景的高血压大鼠的肥厚心肌组织中筛选近两万种基因,其中Siat7A表
研究背景:副肾动脉是人体中较为常见的肾血管解剖学变异,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在20%-80%之间,早在1951年就有学者提出副肾动脉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副肾动脉是否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始终存在争议,且副肾动脉影响血压的机制并无明确定论。研究目的:比较有副肾动脉及无副肾动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功能,了解副肾动脉的存在是否影响血压水平,并探讨其影响血压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鲜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血脂异常、炎性反应等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及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斑块易损或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也是ACS的始作俑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外周静脉血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5)的含量,分析血浆GDF-15同冠心病严重程度是否相关;对比发生心力衰竭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间血浆GDF-15水平有无差异,探讨GDF-1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的预判价值。方法:从20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楼板通常配置平行于短向的跨中接缝与跨内钢筋桁架,这种构造方式会导致叠合板长短向刚度较整浇板有所改变,从而对叠合板的内力分布造成影响,现行规范对这种影响的规定存在争议,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确定了叠合板的弯矩调整系数,并设计了足尺的两块钢筋桁架叠合板与一块普通预制板试件进行静载试验,同时进行了叠合板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密拼式接缝与后浇带式接缝都能较
2021年11月1日,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保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以《个保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为主体的网络数据保护体系基本形成。这将对与个人信息处理相关的机关、企业与个人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中坚力量与拥有海量客户信息的国企,电信运营商自然肩负着依法保护个人信息的重任。
为了提升钢包自动开浇率,总结了钢包引流砂烧结的研究与工业实践成果,阐述了引流砂的烧结性能、钢包自动开浇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措施,重点关注了不同材质引流砂的烧结机理和钢液对引流砂烧结的作用机制。不同材质引流砂的烧结结构类似,一般分为烧结层(包括部分烧结层)和未烧结层。引流砂的实际烧结层很薄,而且绝大多数引流砂会呈现未烧结的状态。引流砂的烧结过程主要是液相的演变过程,烧结过程生成的液相越多,引流砂烧结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