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叙事的延续与跌宕——论新时期(1976-1989)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时期政治文化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由于文艺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同时,人们还没有走出“文革”的思维惯性,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革命叙事彰显出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内容的选材、集体记忆的运用、浪漫主义的风格等方面。随着文艺、政治措施的逐步恢复与落实,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国外文学、文化思潮的涌进,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作家的社会关注从最初的对“社会创伤”的控诉换变为对文学自身的关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得到进一步发展,革命叙事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一种跌宕性。叙事内容方面,1985年之前更多的是对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在叙事思维方面则是作家个体对历史的反思;叙事风格上表现的是一种悲剧精神;同时,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叙事方法以1985年为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形态,之前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恢复与发展,之后更多的是受国外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和范围进行厘定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期政治文化语境的还原,试图考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延续性和跌宕性的内在深层原因。在对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革命叙事具体形态的梳理与论述中,把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置放于建国后整个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纵向发展中去考察其革命叙事的“过渡性”意义。
其他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弟子们记录的孔子与其弟子的一些对话,以及一些日常行为的规范等
将绘画艺术融入文学当中,这是京派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京派文学的绘画美不仅为读者展示出清新明丽的画面,还使作者的个性、情感、文化心理等得以生动地表达。本文以京派文
李锐是当代文坛中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一部悲剧。他的悲剧小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李锐独特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李锐的悲剧创作影
校园负面语活跃于校园,负载着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情感,却因其隐蔽性和习以为常而被人们所忽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校园负面语的研究,对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