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流动压降特性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实验为主,结合数值仿真计算,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正癸烷工质流动压降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正癸烷在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压降特性,并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新的压降关联式。数值计算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得到了两相流状态下管内正癸烷工质的气相体积分数分布和压降规律。研究了工况参数对流动压降的影响,流动压降随质量流量、热流密度的增大、压力和管道直径的减小而增大。将仿真数据与文献中两相流压降模型进行对比,发现Licheng Sun修正L-M模型精度最高。实验研究了正癸烷在亚临界压力下的流动压降特性。正癸烷在亚临界压力下可分为液相、气相和两相。液相状态下,当流体处于层流,流动压降随流体温度增大而减小,当流体处于湍流,流动压降不随温度发生变化。气相状态下,流动压降随流体温度增大而增大。两相状态下,随干度增大流动压降先增大后减小。研究了压力和质量流量对正癸烷亚临界压力下流动压降特性的影响,质量流量越大,流动压降越大;液相流动压降不受压力影响,气相和两相流动压降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实验研究了正癸烷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压降特性。正癸烷在超临界压力下可分为压缩态和超临界态。压缩态流体流动压降特性与亚临界液相流体相类似,流动压降随温度、压力和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与液相流体相同。除压力以外,其它工况参数相同时,液相流压降大于压缩流体压降。超临界态流体流动压降特性与亚临界气相流相类似。流动压降随温度和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与气相流体相同。气相流摩擦系数和雷诺数的关系与压力和质量流量无关;压力和质量流量都会对超临界流体摩擦系数和雷诺数的关系产生影响。综合实验数据,针对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工质的不同流态,分别提出新的压降关联式,关联式很好的预测了管内流动压降特性。
其他文献
印刷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可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大面积制备、简单而低廉的方法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可以应用在传感器、薄膜晶体管(TFT)、太阳能电池以及射频天线(RFID)等众多领域。其关键技术之一在于制备环保、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导电墨水,而金属纳米颗粒是构成导电墨水最主要的材料之一。然而,Ag纳米颗粒价格高昂且存在电迁移风险,Cu纳米颗粒又极易氧化,所需烧结温度过高。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在低
1970年,吉尔莫在俄亥俄大学讲座上提出“契约的死亡”论题后,有人认为,契约已死,也有人认为这是契约死而复生的涅槃,世界范围内都开始讨论契约死亡。“契约的死亡”本质是时
研究背景及目的食管癌源于食管黏膜上皮,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腺癌等。欧美国家以腺癌为主,东亚地区尤其中国以鳞状细胞癌为主,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恶性肿瘤的第5
[目 的]选取鼻咽癌细胞株CNE-1细胞构建鼻咽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细胞模型,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确定鼻咽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lncRNA,并探索其
本课题来源于“终端光学组件基准复制与校核平台工程设计”横向课题,所研制的定轴装置用于终端光学组件集束组件的光束定轴工作。我国正在建造的某高功率激光核聚变装置是用于进行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的大型工程设备,其中,终端光学组件实现对入射激光的倍频转换、谐波分离以及为精准聚焦到靶丸进行光束导向。随着装置能量的进一步提高,光束数量不断增加,由于靶场空间非常有限,光路布置也愈加复杂,这时就需要对多束激光进行
目的:回顾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88例子宫内膜癌(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检测IMP2、PTEN、P53及P16分别在E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E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深,城镇中的低等级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在给城镇居民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是,城镇低等级公路桥梁在建设养护过程中还存在着建筑技术不成熟、养护资金缺乏、养护技术不足等问题,所以完善和改善对城镇低等级公路桥梁的管理养护十分必要。本文因此进行了以下开发和研究工作:(1)建立适用于城镇低等级公路桥梁的技术状况评定体系由于目前国内对城镇低
目前,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规范或相关行业规程要求工程结构在进行一些重要结构抗震时,要选取地震动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验算,这时应选取能使结构处于最不利状态的,潜在破坏势
奥莉娅·穆欣娜(ОляМухина)是当代俄罗斯戏剧后起之秀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女性剧作家,在美国,被认为是俄罗斯的新契诃夫。穆欣娜的剧作《塔尼娅—塔尼娅》(?Таня-
目的:细胞死亡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程序性坏死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在包括ICH在内的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