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其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制定外交战略、实施外交活动的主要思想依据。通过分析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透视毛泽东的思想脉搏,更清晰地梳理毛泽东关于外交方面的思考,不仅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和完善21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认为,一国外交战略的制订与变化,主要涉及国家利益、国际环境两大因素。一旦国际环境改变,或是自身内在条件变化,外交战略自然随之调整。但是,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头三十年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在美苏两国的冷战格局中,中国的外交战略的变化之巨大,变化速度之迅速是相当明显的。对此,简单地从外部环境与内在条件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的变化,明显有相互矛盾之处。上述研究方法的困境在于,忽视了外交战略中的主体性研究。描述看似客观,实则未触及问题所在。为此,本文试从另一个视角来透视新中国三十年外交战略的变化:毛泽东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形成的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正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一般分析。主要分析了国家利益的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种内外因素分析方法,不能完全解释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轨迹。而与此同时,一个毛泽东所坚守的内在逻辑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他在国际战略中的“革命性立场”和“斗争性特征”。毛泽东的“革命与斗争”的理念是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在依据。第二部分,分析毛泽东“革命与斗争”逻辑的内涵与渊源。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源头两个视角,分别阐述了其“革命性立场”和“斗争性方式”的内涵和渊源。第三部分,毛泽东“革命与斗争”逻辑的作用与启示。在分析了毛泽东“革命与斗争”逻辑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后,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则,意识形态是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应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