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的东南缘大兴安岭北段,兴安地块东南缘;地处大兴安岭北段东坡东乌旗-梨子山-多宝山成矿带。区内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等多期重要构造事件,岩浆活动在造山带附近频发,复杂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造就了本区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论文以综合信息预测预测理论为指导,以尼尔基地区为范围,与区域发育的典型金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大兴安岭北段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处理地质、物探以及化探数据,总结地质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建立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进一步指明金矿找矿方向。研究区主要出露满克头鄂博组、甘河组地层,发育近NS、NW向构造,已发现Au、Ag矿化矿体。已发现岩体主要呈脉状赋存在满克头鄂博组及其构造破碎带内,控矿构造主要为NE向和NNE向。围岩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表现出中低温蚀变的特征。研究区矿体特征与永新金矿相似,同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对研究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进行综合信息解译,确定Au、Ag等元素为主要成矿元素,元素标准离差、变异系数与浓度克拉克值较高,成矿元素组合为Au-Ag-Hg,高值区分布较广。从成矿元素的因子载荷特征看,研究区具有较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球化学标志,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特征。同时通过数据处理,共圈定Au、Ag异常30处,其中Au-2、Au-7、Au-8、Ag-4、Ag-9、Ag-10、Ag-13异常强度高、衬度大、浓集中心明显,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根据元素之间的套和关系,圈定组合异常4处,其中Ht-1和Ht-3包含Au-2、Ag-4等找矿意义极佳的单元素异常,是研究区重要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研究区磁场分布具有“中间负、四周正”特征,负场与侏罗系地层出露范围一致,正场零星分布在四周。根据高磁数据化极、延拓和构造解析,解译出9个环形构造与25条线性构造,主要以NE向、近NS向、NW向的线性构造构成研究区基本构造格局,磁异常正负交汇部位及不同类型构造交叉部位是研究区重要的磁法找矿标志。激电中梯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中部视电阻率高,两侧视电阻率低,视极化率高低接替出现的特征,低阻高极化区为电法找矿标志。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建立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在研究区共圈定了Ⅱ级预测区2处,Ⅲ级预测区1处,优选找矿靶区2处,为下一步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科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