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等,评估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对免疫抑制疗法,特别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等,评估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对免疫抑制疗法,特别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对原发及继发性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红蛋白量、网织红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及不同治疗方案和疗效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纳入61例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包含原发性24例(39.3%),继发性37例(60.7%)。其中最常见的继发因素为结缔组织病8例、胸腺瘤相关6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61例PRCA患者初诊时平均血红蛋白量为55.23±13.75g/L,中位网织红细胞百分比0.15%。原发性PRCA与继发性PRCA在年龄、性别、贫血程度等临床基线特点上无统计学差异。2.55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的初始诱导缓解方案,4例失联,总体反应率(ORR)为68.6%(35/51),总CR率为39.2%(20/51),中位起效时间3.5(0.5-23)个月。其中10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Cs)治疗,ORR为60.0%,CR率为30.0%;12例单用环孢素A(CsA)治疗,ORR为75.0%,CR率为25.0%;22例患者接受CS联合CsA治疗,ORR达77.3%,CR率为63.6%;7例患者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仅3例患者达部分缓解。四组之间总体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336),但CsA联合Cs治疗的CR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采用Kaplan-Meier分析,我们也发现CsA联合Cs治疗的完全缓解的速度快于单用CsA以及Cs(P=0.045)。3.原发性PRCA的ORR率为63.2%,CR率为36.8%;继发性PRCA的ORR率为71.9%,CR率为40.6%,两组的初始反应率及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7,P=0.514)。原发性PRCA对含有CsA的治疗表现出更好的ORR及CR率(P<0.05),继发性PRCA对于不同治疗方式间的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PRCA,CsA联合CS治疗都能达到更快更高的CR率。4.16例患者对初始诱导治疗无效,其中8例通过改变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达到CR或PR,累积反应率达84.3%(43/51)。34.3%的患者在免疫抑制剂治疗缓解后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是8个月(3-74个月),12例复发患者均因免疫抑制剂快速停药或减量过程中而复发,66.7%的患者复发后按原治疗方案或通过增加原治疗剂量可再次获得有效应答。其中单用CsA治疗表现出更小的复发率(22.2%),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742)。5.PRCA的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高血糖、肝肾功能异常、股骨头坏死等,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占21.6%,其中最多的是肺部感染占72.7%。6.患者的生存情况与性别、年龄、病因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均无关。结论:1.本组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对免疫抑制疗法表现出良好的反应率,主要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2.原发性PRCA患者对CsA反应率比Cs好,但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PRCA,CsA联合Cs治疗都能达到更快更高的CR率,因此,我们推荐CsA、Cs联合应用作为成人获得性PRCA的初始诱导缓解方案。3.PRCA的治疗有一定复发率,含CsA的维持治疗方案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且需要进行持续密切的随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医源性冠状动脉夹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少见,但如果不及时发现与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旨在探讨PCI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减少PCI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
目的:2018年《Circulation》新提出一套H2FPEF评分,该评分被认为是诊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 EF)的一种简便方法,但是该评分与HFp EF患者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并不明确。本研究对H2FPEF评分在HFp EF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进行探讨。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所有满足《中国心力衰竭
目的:分析在现有经济社会条件下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症的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的原因及进一步改善措施,并评价ICD在预防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三科住院LVEF≤35%、符合ICD植入适应症(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是否植入ICD/CRT-D分为治疗
目的:回顾应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两组病例,观察患者血常规指标统计两组疗效差异、起效时间(脱离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15g/L或输血后血红蛋白较前提升15g/L随访一个月仍无下降)、到最高疗效的时间并分析其差异,并随访其远期疗效;明确脐带间充质干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从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河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恢复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射血分数中间值(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mrEF)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并探索LVEF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201
目的:通过观察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 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 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血小板活性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评价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应用吲哚布芬联合替格瑞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是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共纳入120名确诊为ACS并需要进
目的: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 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是指在未发展成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有一项符合SAA,需依赖输注血制品的NSAA。国际AA指南推荐TD-NSAA进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但其起效缓慢,易合并感染且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符合标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96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左心耳血栓状态组(88例)和无左心耳血栓状态组(608例)。同时通过住院病例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房颤的类型(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房颤的持续时间,入院的血
目的:低氧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肺动脉高压的一个亚型,其发病存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Warburg效应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相关,本实验通过在体研究,应用低氧和去势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是否通过HIF-1α信号通路,影响Warburg效应,进而减轻肺动脉高压。方法:选择42只6-8周的雌性SD大鼠,并随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特点,分析AA克隆性造血与临床特征和免疫抑制治疗(IST)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91例AA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同时随访观察IST疗效。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91例初诊AA患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