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各国抗震规范多采用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法一直是抗震领域的主要方法。在基于强度设计方法中,设计地震力是将结构在设计加速度作用下产生的弹性力除以强度折减系数获得,因此强度折减系数是基于强度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其取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国外关于强度折减系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如美国NEHRP结合震害资料与工程实践规定了相应于各种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和位移放大系数Cd的取值;美国UBC、IBC2006规范,欧洲规范EC8、日本BSL规范、新西兰NZS4203规范等都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给出了与之对应的强度折减系数值。而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是根据地震发生的概率对地震设计力进行折减,对所有结构不加区分,采用单一的隐含强度折减系数,并没有体现不同结构不同延性对地震作用的削减。对于钢结构体系,未能够充分利用其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钢结构抗震设计的不合理。随着我国抗震理论研究的深入,《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行)》(CECS160:2004,简称《通则》)的出现使这方面有所突破。《通则》考虑结构变形能力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结构形式采用不同的强度折减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但这些是理解吸收国外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并参考美国的NEHRP给出来的,要提出适合我国抗震设计的强度折减系数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强度折减系数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回顾了确定结构强度折减系数的方法,详细介绍了本文采用的IDA分析方法;(2)基于强度折减系数的理论,介绍了确定结构强度折减系数的两种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并对间接法进行了改进,克服了结构在达到中震层间位移限值时虽然出现屈服但是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现象,按照常规的方法确定显著屈服点求解强度折减系数会带来较大误差的问题;(3)基于IDA分析方法确定钢框架的强度折减系数,分别采用直接法和改进间接法求解钢框架强度折减系数,验证改进间接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考察了楼层数、场地效应对强度折减系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