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并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血管,尤其是弹力型动脉的各种病理性病变。因能反映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因而颈动脉的IMT被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代表性的“窗口”。大量的研究证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增加是反映全身AS的比较早的指标,是本次研究病种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近几年来,有研究表明CIMT可在各年龄人群中量化AS的进展和转归,在脑卒中患者的病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目的:目前该实验主要是通过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和对斑块的稳定作用,以及其对卒中复发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对患者病因诊断方面的意义,进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做好卒中二级预防。对象与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被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且符合入选本次实验标准的191例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入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住院及门诊患者初诊时的CIMT,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病史,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经过急性期治疗(10-14天)后,启动二级预防:在控制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服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药物。3-9个月后再次随访测量患者的CIMT,同时随访记录所有患者复发与否。结果:1.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治疗后能减小双侧颈总动脉的IMT,左侧P=0.037,右侧P=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双侧颈内动脉的IMT改变不明显,左侧P=0.288,右侧P=0.145,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规律服药者与未规律服药者复发率相比有差异,X~2=4.0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既往病史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IMT较初发者明显增厚,P=0.0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CIMT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显著正相关(双侧),相关系数为0.219,P=0.01,P<0.05。4.在CIMT0.1cm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与CIMT<0.1cm组相比有差异,P=0.034,P<0.05,而CIMT增高组与正常组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对年龄进行分层发现25-50岁与50-75岁,以及>75岁患者C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CIMT进行相关分析时相关系数为0.232,P=0.001,两者显著正相关,做回归分析示年龄是CIMT的危险因素。6.对本次入组实验患者而言有斑块患者体重指数(25.66±3.386)与无斑块组(24.407±3.354)相比体重指数有差异,P=0.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片能降低CIMT厚度,稳定斑块,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发生风险,对该病的二级预防有益。2. CIMT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显著正相关,是它的危险因素。而年龄的差异在CIMT变化过程中起影响作用,年龄与CIMT的增厚相关,是CIMT的危险因素,同时血液中LDL也是CIMT的影响因素。3.颈动脉斑块与体重指数的高低有关,颈动脉斑块与本次研究的血管病的发病显著相关,是本病种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