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氧化钒(VO2)是一种典型的强关联材料,在相变温度(TMIT)340 K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MIT),并伴随着由金红石结构(R相)到单斜结构(M1相)的晶体结构转变,同时,其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质发生可逆突变,这些特性使得VO2在智能窗、存储器、光电开关和红外探测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VO2实现实际应用的前提是其MIT转变温度需调节到室温附近,而深入理解MIT机理是可控调节TMIT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钒(VO2)是一种典型的强关联材料,在相变温度(TMIT)340 K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MIT),并伴随着由金红石结构(R相)到单斜结构(M1相)的晶体结构转变,同时,其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质发生可逆突变,这些特性使得VO2在智能窗、存储器、光电开关和红外探测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VO2实现实际应用的前提是其MIT转变温度需调节到室温附近,而深入理解MIT机理是可控调节TMIT的基础。虽经过多年研究,VO2的MIT机制目前仍存诸多争议。针对此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具有原子分辨率的变温扫描隧道显微成像(STM)和扫描隧道谱学(STS)技术,结合低能电子衍射(LEE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其他表面分析手段,对生长在Ti O2(110)衬底上的VO2外延单晶膜的MIT行为进行研究,以期在原子尺度揭示MIT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如下方面。首先,本工作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Ti O2(110)单晶衬底上制备了厚度约3μm的纯VO2外延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XPS、四探针表面电阻测试证实薄膜为VO2单晶外延薄膜,为后续原子尺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样品。对此单晶VO2外延薄膜样品,应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STS)分别研究了其在低温、高温以及相变温度附近的表面原子结构及其表面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低温下,VO2外延膜表面呈单斜相结构,在原子尺度首次直接观察到V-V对的二聚化,并测得V-V对相对金红石相CR轴存在2.12°的倾斜角;当温度高于TMIT时,VO2外延膜表面呈金红石相结构。通过STS测试,首次在实验上获得了VO2相变前后费米能级附近的精细电子能带结构,测得低温绝缘相具有~0.5 e V的带隙,在高温金属相,该带隙消失,这些观察与现有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晶体场理论结果完全吻合。另外,利用STS在VO2相转变温度附近捕获到相变中间态M2相的电子能带结构,并由此提出VO2相变机理:温度变化导致的M2相,作为进一步相变反应的核,完成金红石相和单斜相间的转变。接下来,本文通过热扩散的方式将Ti O2(110)衬底中的Ti掺杂到VO2薄膜中,通过控制热扩散时间,获得一系列不同Ti含量的Ti XV1-XO2薄膜,利用XRD、四探针电阻仪、XPS、STM、STS等手段研究了Ti掺杂对VO2薄膜MIT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随Ti浓度增加,Ti XV1-XO2薄膜的TMIT逐渐降低,并且低温高温电阻率比值降低,说明Ti掺杂对VO2薄膜的MIT有抑制作用。变温XRD表征结果显示,随Ti含量增加至约0.21,室温下Ti0.21V0.69O2薄膜晶相结构转变为金红石相,且不再随温度变化发生结构相变,但仍然表现出MIT行为。具有原子分辨率的STM研究确认了这一现象,在原子尺度直接观察到Ti0.30V0.70O2薄膜表面呈现四方金红石结构,且不随温度而变化。STS结果显示,Ti掺杂改变了VO2能带的占据状态,与纯VO2相比,在转变为金属相时π*轨道被提高,不再与d?重叠。此研究表明,高Ti含量的Ti XV1-XO2薄膜表现出Mott相变的特征,这为理解MIT相变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为Mott相变提供了新模型材料。总之,本论文工作通过STM/STS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同时观察到了VO2薄膜表面结构和电子结构的转变,为进一步深入理解VO2金属-绝缘体转变机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对VO2相变温度的调控、器件的研发具有基础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及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控制地下水位(设置不同高度的种植基地)与光照(覆盖不同层数的遮阴网)条件,统计大泥炭藓的生长状态、头状枝数量、覆盖面积、生物量以及维管植物的植株高度、总盖度、生物量等相关生长指标,探究大泥炭藓与维管植物的生长对地下水位与光照条件的响应。本研究为亚热带泥炭藓湿地生态恢复及泥炭藓生产的产业化提供支撑
随着工业快速扩张,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亟需开发低耗清洁可持续的淡水生产技术。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表海水储量丰富,因此,利用太阳能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有望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产业化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利用光伏设备通过膜蒸馏技术生产淡水,或者利用集热器通过蒸馏系统生产淡水,这些技术的淡水产量可观,但在规模化应用中都存在一些局限,例如,需要
21世纪,随着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享受着电子化信息产品带来的便利。在这便利的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对于每一款软件系统质量的严格把关,软件缺陷定位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早期的软件缺陷定位只能依靠开发或测试人员的人工经验,软件缺陷定位效率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脱离开发人员经验值的情况下快速定位软件缺陷。传统的软件缺陷定位方法大多通过文本处理方法提取软件缺陷报告和源代码文
近年来,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卫星传感器的涌现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大宗作物区域种植情况的遥感监测效率和精度,但是,由于水稻种植结构渐趋复杂多样,不仅有早稻、中稻、晚稻和再生稻(一茬收获两季水稻)所构成的传统种植模式,还有新兴的虾-稻共生模式(简称为“虾稻”,下同),再加上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等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等,使得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模式的遥
目前,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作为新兴的发光材料,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纯有机小分子相对于无机材料和金属配合物,具有制备简单、低毒性、可修饰性强等优点。但是在针对纯有机小分子发光的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传统荧光小分子具有多环芳香环烃结构,这些多环结构促成了有机小分子具有很好的平面性,这一点对于有机荧光分子在溶液中发光影响不大。但是太好的平面性和大量共轭结构对于固态荧光发光是不利的,这些
LED具有体积小、功耗低、使用寿命长、可控性强等特点,在显示照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宽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典型代表之一的氧化锌(ZnO),因其高激子束缚能、绿色环保、易于制备、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光催化、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领域备受青睐。本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ZnO纳米线阵列,组装两种LED器件,摸索合适的制备工艺,研究Sb掺杂比例对LED器件发光性能的影
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的热点话题,寻找新能源和储能材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任务。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时间长,夜晚温度低,若将白天产生的热量加以储存供给夜晚的寒冷,可以缓解能耗带来的经济问题。本文综述了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和在涂料涂层方面的应用,并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滞后性的相变材料,探讨了大滞后相变材料的滞后机理,并筛选出大滞后性的相变储能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制备过程参
近年来,随着语音输入法、语音助手、智能音箱等语音产品的流行,语音识别技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现有的语音平台大多结构复杂,功耗大,成本高,且依赖于云端语音库,应用要求高。而离线语音识别针对特殊的离线应用场景进行优化,抛弃语音识别的通用性,降低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的门槛,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极大的市场应用前景。论文针对嵌入式离线应用这一特殊应用场景,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隐马尔科夫链(HMM)模型的语音识
随着半导体市场的迅速扩张,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运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磁性半导体材料兼具半导体材料的逻辑性和磁性材料的存储性,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磁性半导体仍面临难以制备可在室温下工作的磁性半导体的问题。因此,研究室温磁性半导体材料的可控制备技术,探索提高其居里温度以使其室温工作的有效方法,对其电学,磁学,热学,光学性能进行全面的物性测试,对磁性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
ZnO材料在光电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了满足各种实际应用需求,需要对ZnO材料进行能带工程的研究。使用阴离子或者阳离子掺杂合金化形成多元合金是一种广泛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对于ZnO基四元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等还没有给出系统化的研究,而ZnO四元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研究ZnO基合金材料后期的生长条件、控制合金的组织与性能、在光电领域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维过渡族硫化物因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