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晚清民初的坎肩的实物研究,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1898-1931)坎肩的特征变迁和穿着方式。
论文所用到的实物资料主要为东华大学中国服装服饰博物馆所收藏的119件晚清民国时期的坎肩。其中包括19件清代女坎肩,29件民国女坎肩,14件民国男式坎肩,18件清代童装坎肩和39件民国童装坎肩。实物研究比其他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研究更能直观地看到研究对象本身的立体效果,能更准确地描述其手感及工艺细节。而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则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它能够证明或者补充实物研究的结论。本论文所用到的主要图片资料有《良友》,《点石斋画报》,《老服饰》,《新新百美图》,《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等。
本文研究的对象,除了时间上界定为晚清民初,形态上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无袖,两侧缝合,按门襟分类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一字襟等形制。一般套在有袖服装之外,也不排除特殊季节、特殊身份男性直接单穿的情况,但以套在其他服装之外的坎肩最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论文将实物坎肩按照年代和穿着对象分类,测量坎肩各部分的主要数据,包括衣长、肩宽、下摆宽、袖笼深、开衩长、领高等基本数据,观察记录坎肩的面料、里料、纹样、镶滚数、镶滚位置、门襟类型、钮扣类型数量,特殊结构等外观特征,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坎肩各部分数据,并横向比较不同时代、不同性别坎肩的数据,以发现其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各自特色。
通过实物分析,发现从晚清到民国,坎肩无论是轮廓造型还是装饰手段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一致的方向,轮廓从宽阔板直向瘦窄修身过渡,面料、款式从传统单一朝现代丰富发展,装饰从镶滚繁复奢华到简约灵动演变,工艺从简单平板向科学立体发展。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审美变迁是一致的。
最后,本论文研究了坎肩的穿着与配伍方式,从收集的上百幅关于坎肩的图片资料中观察坎肩穿着规律,包括谁穿,什么季节穿,不同阶层人穿着坎肩的不同特征等方面。并从图像实例出发,分别归纳了男性和女性的坎肩配伍方式。研究发现坎肩是一种不分年龄,性别,等级被普遍穿用的偏实用性服装。但在具体的穿着方式和款式方面,有差异存在于不同性别、民族和不同阶级之间。简单说来,就是在民间,富有者比贫穷者穿着含蓄文雅,男人比女人穿着普遍,汉族女性中地位低者穿着比地位高者普遍,年老者比年轻者穿着普遍。旗女坎肩比汉女坎肩做工精细,且穿着方式与汉人女性有所不同,汉族女性穿着坎肩的视觉中心偏下,分割线多,旗人女性穿着坎肩的视觉中心偏上,分割线少。坎肩搭配方式多样,民国时期由于社会风气变化,坎肩的配伍也产生了变化,灵活多变,中西合璧成为坎肩配伍的特征。
此外,本论文还探讨了一些特殊的坎肩结构和类型,比如餐饮业者专门穿着的特殊的一字襟坎肩,童装坎肩和成人坎肩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差异,以及满清贵族专门用于坎肩制作的坎肩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