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荒野作为资源空间的价值日益凸显,荒野保护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议题,荒野研究也从环境伦理学视角转向荒野地识别和保护管理实践上。游憩机会谱理论(ROS)是一种有效的游憩资源管理工具,本研究结合游憩机会谱理论,将其引入到中国荒野游憩管理中,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游憩机会谱理论,而且对于案例地的荒野游憩利用具有实践参考价值。本研究以香格里拉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分析、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首先从荒野空间识别入手,在荒野连续谱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了人口密度、距聚居点遥远度、距道路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等4个代表性指标,用以反映荒野地的人为干扰强度和生态特征。收集相应数据建立地理空间数据集进行计算分析,应用多指标评价法(MCE)将对应的各个指标计算结果赋权重值叠加分析,从而得到香格里拉市荒野指数(WQI)地图,进而识别出4个不同质量等级的荒野地,进一步分析荒野地的保护现状。其次,从游憩环境和游憩者的游憩行为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收集游憩者的户外活动需求及动机,初步确定荒野游憩环境类型,分析荒野游憩活动类型和游憩者的户外环境准则。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方法采集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与偏好程度,通过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验证了游憩机会谱理论在研究区域具有适宜性,识别出包括设施供给、解说服务、自然程度、隔离程度、开发程度、可接受污染程度、可进入性等7个影响游憩体验的环境因子,作为游憩机会环境划分的主要指标。最后结合香格里拉市荒野地图确定了4种游憩环境类型,即原始、禁止利用区域,半原始、限制利用区域,半原始、一般利用区域和过渡区域,对应的游憩环境类型所反映的自然程度与人工开发强度成反比,这些结论对于荒野游憩资源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