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矫治器治疗中龋病活跃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戴用固定矫治器患者牙菌斑产酸能力的研究,来探讨固定矫治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期间龋病活跃性的变化。 方法 1、受试者的选择:选择40例受试者,年龄11-16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均为恒牙列,无全身疾患,无氟斑牙,均为低龋患者(DMFS<10,龋齿检查标准参考全国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方案)。所有观察对象经培训后均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全部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分别在戴用固定矫治器之前、戴用固定矫治器1个月、戴用固定矫治器3个月时采集全口牙菌斑。 2、牙菌斑的采集:嘱受试者至少2小时不接触食物,也未采取其他口腔卫生护理措施。样本采集时用10%蔗糖溶液漱口1min,于漱糖后第7min采集全口(下颌前牙除外)牙菌斑。采集时以纱卷隔离唾液,用气枪吹去牙菌斑表面覆盖的唾液。将采集的牙菌斑置于1.5ml离心套管内,碎冰中保存,2小时内送往实验室。 3、牙菌斑液的分离和保存:样本经低温离心(低温离心机:上海市离心机械研究所,TL-5.0台式离心机;离心条件:4℃,15000r/min,15min),所得上清液即为牙菌斑液。离心后立即吸取1μl牙菌斑液,将其置于装有100μl去离子水的离心管中,充分混匀后保存于-70℃冰箱内。 4、牙菌斑液的检测: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美国,Unimicro Technologies. Inc. Capd-10322)分析测定有机酸,包括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琥珀酸。石英毛细管(河北永年光纤厂)长57cm,内径75μm。扫描聚焦紫外检测器(VUV-22),波长214nm。有机酸检测条件:分离电压20kV,反相。分离温度20℃,真空负压进样10s,分离时间7min。电泳缓冲溶液:10mmol/L邻苯二甲酸加0.5mmol/L溴化十四烷基三甲基铵(TTAB),用0.1mmol/L氢氧化锂(LiOH)调pH至5.7。样本检测方法:取20μl牙菌斑液稀释液加人10~ovL邻苯二甲酸5川,直接检测。结果 本实验6种有机酸在6面n内均得到良好分离,测量值输人S玲510.0软件分析,经t检验结果为固定矫治患者在矫治前、矫治1个月、矫治3个月时糖代谢7面n时牙菌斑液中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唬拍酸等有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戴用固定矫治器患者漱糖后的牙菌斑液内乳酸等有机酸含量与矫治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至于个别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后发生龋病,可能由于粘结在牙面上的矫治器附件可以引起食物残渣滞留,患者未能及时清除,局部牙菌斑滞留时间过长,导致龋齿的发生;同时也可能为托槽周围有过量釉质粘接剂存留,可加重牙菌斑的滞留;或者患者本身牙齿存在釉质发育不全等原因。如此可见,如患者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刷牙频率,正畸医师在粘接托槽时,避免托槽周围有过量釉质粘接剂存留,则可以避免固定矫治期间龋病的发生。 同时通过本研究也说明人体口腔环境复杂,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评价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龋病活跃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DPSCs)是成体干细胞(Adult-derived stem celsl,ASC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起源于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1],是从牙髓组织中提取分离出来
目的:对Cermage聚合瓷高嵌体和多面嵌体修复后牙根管治疗后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52例
研究背景及意义:  颞下颌关节出现病变将导致口腔颌面部咀嚼功能障碍、咬合错乱、颜面畸形及严重鼾症等病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病率甚至高达20%~25%
在临床中运用不同的外科转瓣法修复因腭裂和肿瘤所致的腭部缺损。但这些手术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本实验运用PDLLA膜植入山羊腭部缺损,引导粘骨膜的再生,评价在引导粘骨膜再生
在正畸治疗的过程中,牙齿受到大小合适、方向适宜的正畸力后,压力侧牙槽骨中成骨细胞会大量死亡,破骨细胞增生,导致牙槽骨吸收;张力侧成骨细胞增生,牙槽骨新骨形成,这种发生
纯钛因其良好生物相容性而大量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理化特性直接影响着生物相容性,采用某些表面处理技术,从微观角度改变种植体材料表面的理化特性,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