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作为绘画创作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元素,其造型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因此大众常误认为“线”在绘画创作中仅仅充当了对客观物体再现与临摹的作用,忽视了“线”其实也是一种带有情感,并可以用于表达、交流的“线性语言”。在油画创作中也有此现象,大众也认定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而轻视了线性语言在情感表达上同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本文以西方绘画中线性语言的发展脉络、美学特点及创作运用为切入点。清晰的展现出从绘画最早产生的原始时期,到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十七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现代主义,线性语言就一直是最重要的绘画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时间的打磨下,绘画中的线性语言越来越成熟,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美学价值。基于不同时期历史、宗教、社会、艺术观念、艺术家等,对油画作品中线性语言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不断丰富的同时,情感表达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因此油画作品中线性语言的情感表达就具有了不胜枚举的多样性。笔者将其宏观的分为三大类,对线性语言客观与理性的情感表达,主观与感性的情感表达,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在第四章中,本人分别对席勒、波洛克、曾梵志,这三位为油画创作中线性语言情感表达的发展和运用,贡献了历史性意义的艺术家进行逐一分析。20世纪初奥地利表现主义绘画巨匠席勒,有着出众的艺术天赋,孤僻内向、敏感不安的性格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本文结合其油画作品,详尽地分析了席勒激情与凌厉的线性语言,压抑与病态的线性语言,柔软与平静的线性语言。20世纪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洛克,“滴彩”行动绘画的开辟者和实践者。他一生叛逆、神经质并沉迷酒精无法自拔,导致最终失去生命。在波洛克脆弱痛苦的一生中,粗犷与狂野的线性语言,叛逆与矛盾的线性语言,躁动与不羁的线性语言贯穿了他的油画作品。曾梵志,当代中国与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和声誉的艺术家之一。幼年时的经历与记忆,让曾梵志比同龄人更早的开始观察生活与人性。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心对真实与自由的追求成为了他油画创作的主要灵感。曾梵志脆弱与沉郁的线性语言,冷漠与疏离的线性语言,纯粹与自由的线性语言,就是他不同阶段内心情感和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艺术观念不断发展的同时,油画中的线性语言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美学价值。每一位艺术家及艺术创作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个性,因此体现在油画作品中的线性语言及其情感表达是个性而非共性的,也是无法替代与模仿的。在当下的艺术环境中,艺术家更应该把自身情感与时代情感相结合,通过寻找、认知、深化独特的“个性”,创造抒发出艺术家个人特有的线性语言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