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充电站间能量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0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能源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用电动汽车代替内燃机汽车、用能源互联网代替传统集中式的电力供应过程,可以降低碳排放量,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因其清洁无污染的特点也被大量引入电网。但电网中大规模加入电动汽车和分布式能源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而且还导致了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微电网的出现为电动汽车和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可移动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可以是需求负荷,也可以是移动的储能系统,因此对电动汽车可着眼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充放电调度。基于此,本文将微电网以楼群的方式分别配置充电站,研究电动汽车在充电站中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调度策略。电动汽车作为冲击性负荷接入微电网,不仅会影响微电网的稳定性,还会增加电动汽车用户的用电成本。本文的第一个关键问题从时间的角度上出发,研究了微电网单个充电站电动汽车实时优化调度策略。先构建了电动汽车的实时电价响应函数,以充放电价格为杠杆实时指导用户有序充放电,后建立了电动汽车实时充放电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仿真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实时充放电优化模型和决策能有效降低微电网负荷峰谷差、减少微电网的日前发电备份成本,并为参与V2G服务的用户减少用电成本。在第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个关键问题站在空间角度上,研究了电动汽车在微电网N个充电站之间的能量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在调节微电网柔性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侧电价响应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微电网N个充电站间能量优化调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可得到微电网N个充电站间的能量优化调度策略。策略表明,电动汽车在空间上的调度不仅解决了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而且有效的缓解了微电网的负荷波动,降低了微电网运行成本和用户用电成本。
其他文献
在现行的特殊教育政策中,随班就读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成了我国对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之一,因此特殊需要儿童进入中小学普通班级并不是全新的形式,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毫无疑问,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班级学习是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一个主体途径,通过这个途径,那些能够适应普通中小学学习生活的特殊需要儿童可以更好地接受作为公民权利的基础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班就读的大规模
期刊
本文收集了《史記》自成書以來,歷代學者對《史記·鄭世家》的訓詁、校勘、注釋等研究成果。其中以《史記集解》《史記索隱》《史記正義》《史記志疑》《史記新校注稿》和《史記會註考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等相關研究著作為主,以集釋的方式反映《史記·鄭世家》的研究成果,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針對部分疑點,以按語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下篇依靠“文獻學研究”和“二重證據法”,利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相結合的方法,對
天人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关于庄子的天人之思,荀子判定为“蔽于天而不知人”,指出庄子哲学中的天人关系为重天轻人;现代学者张恒寿、刘笑敢等明确赞成荀子的这一评断。考察《庄子》全书,其主流的天人之思,确实表现出重天轻人的思想倾向,其天人关系问题集中概括为“畸于人而侔于天”;然而,《庄子》杂篇《庚桑楚》在继承庄子天人之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即明显表现出在天人不二的前提下天人并重、天人
工匠精神是工匠群体在造物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精神理念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具体明确现代培育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工匠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必由之路。中国工匠精神在历经萌芽产生、发展成熟、遮蔽衰退阶段后,进入到去蔽重构阶段。在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中,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精益求精、抱诚守真、尊师重教、敬业专一、德艺兼修及道技合一。
课堂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个性化指导是提高学校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加强课堂教学,提倡引入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实施多层次教学,加强个性化辅导与合作伙伴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激励评估策略来改善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数学学习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既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契合,又与我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协商治理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包容贵和精神相融通,又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契合。协商治理注重主体参与平等、过程公平、方式制衡和决策科学等特点,能有效保护人民合法权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高社会治理效率。村级协商治理是在我国最低一级的
当代乡风文明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为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而提出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求补足乡村发展的短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相辅相成的,要将乡风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作用贯穿总要求之中,并有效发挥五者合力助力乡村振兴。改革开放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公共安全重视度的提升,视频监控设备被广泛地部署在城市的公共场所。行人重识别作为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行人重识别面临光照、视角、遮挡等问题,而视频行人重识别更是面临如何利用视频序列的时序信息进行重识别的挑战。将深度学习应用到视频行人重识别的技术研究中能有效处理时序信息和提升重识别的精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针对当前视频行人重识别模型在
毕节市曾作为西部的贫困地区,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年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蔬菜,其发展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目的是以毕节市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揭示农户对蔬菜生产行为的选择偏好,诊断农户蔬菜生产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农
比利时是西北欧的一个小国,并且还是当时欧洲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于相对文明的政治制度加上经济某些方面发展势头良好,它成为了柏林政治家和“科伦日报”口中的“模范国家”。然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野蛮可耻行径,以及严重赤贫的社会经济事实,是与“模范国家”的光辉形象是极其不相符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比利时“模范国家”的虚假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比利时社会批判思想